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为自己储备知识,锻炼与完善能力,实现成长成才关键时期,由于高校相对独立性与学习生活相对单一性,大学生身心发展呈成熟与未成熟、积极与消极并存特点。大学生毕业后在向社会职业人“职业角色”转变过程中易出现困惑与冲突,表现出种种角色转变障碍、角色适应不良等问题。大学生能否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断转变社会角色,调适角色行为,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向社会职业人角色转变,并最终成为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社会人,直接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成效。研究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问题,加强针对性教育与帮助,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尽早完成社会角色顺利转变,这对于高校培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内涵 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社会角色,都会经历角色转变阶段。社会学认为,角色转变是人们伴随着身份角色与社会位置变化而发生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转变,对大学生来说,即将面临角色转变就是从大学生身份转为社会公民(职业人)身份与社会位置转变时所发生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转变。 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大学生如何通过接受社会文化,特别是职业所在单位文化,从一个仅仅是生物机体“自然人”进化为合格社会成员、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角色人过程,这个进化过程方式正确与否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成功关键。 大学生角色与职业人角色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前者是作为受教育者,接受经济供给与资助,逐步掌握本领,完善自我过程;而后者是用自己已经掌握本领,通过工作为社会做贡献,以自己行为承担社会责任过程。现实中部分大学毕业生往往因迷恋于大学生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角色,而一时不能适应新“职业人”这一社会角色。 大学生毕业后社会角色转变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培养完美自我观念。自我发展与完善是贯穿社会角色转变过程基本内容,完美自我观念形成与确立对个人学习与工作有巨大推动作用,必将对其在社会生活中各项活动具有自我控制功能。第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传递与延续以及在社会文化传递与延续过程中变化。 长期以来,学生角色使得大学生处在一直由外界给予方式下,以学习知识为主活动状态;而职业人角色则要求运用自己知识与能力,向外界提供自己劳动,这种从接受到运用、从输入到输出转换是一个重大活动方式改变。接受与输入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与内化;运用与输出则要求职业人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因此,有些毕业生就会感到一时难以适应,即便是一些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比较出色毕业生也经常在这样变化中感到手足无措。 二、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面临主要问题 1.自立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现在大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上学期间生活、学习上往往依赖于父母,依赖于老师、依赖于其他同学,不愿意承担生活重担与社会责任,有时甚至沉溺于虚幻网络世界,这样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变革形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也就是提早进行社会角色定位)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教育与训练,使学生体会到适应社会紧迫感、危机感,促进他们职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掌握,培养他们学习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2.知识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物质重要保证,是高校培养学生起码准则,同时它也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一项基本实践技能。就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要加快经济建设速度,除了要有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外,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实践能力较强基层人员与劳动大军。因此,高校大学生应把培养自己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始终贯穿于教与学全过程。这不但包括基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还包括在实践中操作,以及专业创新等各环节应具备基本技能与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第 1 页 3.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是人各种智力因素与能力因素在新层面上有机结合之后所形成一种合力,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标志,也是取得竞争优势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在对自己工作适应上,首先是自己适应环境要求,而不是要求环境来适应自己,只有立足现实,才能创造未来。创新教育能够鼓励学生培养认真学习、实事求是、深入钻研、调查研究精神,可以调动他们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潜力发挥与能力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教育作为基本手段与培养方向。 4.竞争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本质特征就是竞争,个体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高校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只是具有单一从事某项工作单项技能,而应是能适应与之相关专业多种技能。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充实自己、展示自己,使自己能在激烈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同时也要让学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紧迫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竞争实力。 5.人际交往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交能力是指对人际关系感受、适应、协调与处理能力, 社交能力如何对一个人事业成功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作为一个社会人,能否正确处理好人与人多种关系,也直接反映一个人对环境适应能力,而且影响他工作、生活与事业。大学生要在今后工作中参与与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具备一定社交能力。由于一些学生不善于交际,缺乏社交能力,导致工作与生活中碰壁、走了弯路,在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筑成一道心理屏障,既不利于自身全面发展,又妨碍了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广度与深度。因此,大学生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外,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社交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与社会活动中构建起与谐人际关系。 三、实现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有效措施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转变,在缺乏系统指导情况下,一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导致不少大学毕业生难以迅速适应职场生活,延误了发展机会。那么,我们应如何指导帮助大学生,毕业后缩短其社会职业人角色适应期,顺利完成其社会角色转变呢?笔者主要从高校层面及大学生自身角度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剖析。 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角色转变问题认识。由于社会原因,使得大学生与社会“代沟”非常之大,社会上如经商热、消费狂潮、知识贬值、青少年犯罪等现象必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成为其社会角色转变进程中思想上严重障碍。为了指导大学生顺利完成其社会角色转变,高校应采取有计划、有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角色及其转换意义与要求,准确把握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实际认识与对社会其他角色关系认识。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有在角色认知十分清晰情况下,才能使角色很好地扮演。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扮演各种角色,取决于对角色认知程度。因此,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学毕业生只有把握好角色认知,才能按照“社会人”、“职业人”要求在就业后恰当行事,达到良好社会适应。 其次,进一步加强职业角色意识培养,使大学生主动尽早了解未来职场要求。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部分大学生角色转变障碍现状,如多开设社会心理学、职业心理学课程与这些方面心理咨询,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角色理论,树立正确职业意识,明确自己职业定位,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与适应社会。同时,必须改变高校目前偏重“学生角色”而忽视“职业角色”教育现状。虽然大学生角色适应问题早已引起高校教育系统与众多大学新生问题研究者重视与研究,但这些重视与研究往往集中在大学生“学生角色”适应问题,尤其是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上,而对“职业角色”适应涉足较少。这可能是因为高校办学者通常更关注自己毕业生能不能以“合格大学生”身份就业,至于自己毕业生究竟能不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职业并尽快适应职业,成为出色职业者,这就不是他们所关注了。随着高校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管理者与研究者意识到大学生“职业角色”胜任重要性,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大学发展怎样职业能力与个性,影响到他们对职业从选择到适应整个职业生涯。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角色”培养,并根据各校实际教育资源与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这些方面教育。 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6081c3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