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 庐 山 瀑 布 》教 学 设 计 阜阳市北京路第一小学 杨俊秀 8、古诗两首 02《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认识 “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炉、川”等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生紫烟”“挂前川”,体会“飞流”“直下”“ 落九天”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播放视频,简介作者。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和谁一起、到什么地方旅游过?哪里的什么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请欣赏下面视频。喜欢吗?你觉得瀑布怎样?你知道这位是认识谁吗?谁来介绍一下李白?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 (李白 生卒年月701-761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号称诗仙 现存诗900 多首 风格飘逸、豪放 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1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 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 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3、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 (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4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5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 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 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6. 看了这些优美的风景,你想说什么? 三、初读,检查预习 1、 全班自由读。 2、学习生字,瀑、炉等。 3、师范读全诗。学生边听边学习老师的读法。 4、全班齐读这首诗。 四、合作探究 1、 师:刚才检查了同学们的读, 老师看出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该做什么 了? (学生回答)理解诗意。 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合作学习。 要求:四人一组,通过读注释、查字典、看插图来理解诗的意思,无法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 学生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五、全班交流 1、 师:通过交流,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来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 2、 指名汇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 是 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如仙如幻的感觉。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 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 ” 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 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没有,那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为了表现山非常高,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师:古 诗中经常用这种方法,比如我们学过的: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等等……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 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 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 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 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 人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师指导学生感受诗句所描写的壮观景象,朗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气势。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六、指导朗读 1、 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 2、 学完了这首诗,你的体会是什么?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配乐朗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注意古诗韵律和节奏。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积累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8. 望庐山瀑布 生 远看 挂 神奇 飞流直下 壮丽 近观 疑……落…… 教学反思 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看到的什么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分最深?之后马上播放庐山瀑布的配乐视频,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a8c3c1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