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粹 振兴京剧——《京剧二百名段》评介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承国粹 振兴京剧——《京剧二百名段》评介 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产生在清朝中叶,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优秀的剧种之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圆熟的唱腔、绚丽的服装、优美的身段、动人的情节,吸引了大量观众,并称之为国粹。京剧虽入门很难,但只要深入其中,就会被其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所“迷惑”。正因为痴迷于京剧,一群年近花甲,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票友,却致力于编纂一部介绍京剧唱腔、琴谱、剧情的书籍。他们对手中40余年来不遗余力搜集的京剧乐谱进行了筛选,精选京剧名段,历时五年,这部《京剧二百名段》才得以问世。 一、走进梨园 早在样板戏盛行的年代,年仅十几岁的邵爱生、邵幼生两兄弟就开始学习京胡伴奏,并被京剧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他们认为京剧娓娓动听、感人悦耳、荡气回肠的声腔既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经典旋律,又是世界绝无仅有的瑰丽乐章。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对京剧的热爱越发不可收拾,他们认识到京剧曲式有它自身内在的、十分严谨的规律。同样是撷取音乐宝库的七个音符,却由于巧夺天工的组合,让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了一处的美妙圣地。邵氏兄弟和其他的票友们经常聚集一堂,凑上三大件,“唱、念、做、打”,过过京剧瘾,享受戏曲时光。他们虽然只是业余京剧爱好者,但对京剧的痴迷、对京剧的研究,甚至艺术造诣也丝毫不逊色于专业京剧从业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将京剧的种子深埋于心,并让它生根发芽,和自己的人生一起成长。他们对京剧不离不弃,对京剧的热爱老而弥坚,他们将让京剧伴随自己一生。 二、做书契机 一把京胡几个唱家就能过把京剧瘾,若能凑上个三大件,则是个像样的乐队了。京剧伴奏必须走琴谱,因为京胡是京剧声腔最有力的支持者。任何一个京剧爱好者都知道,在京剧的伴奏过程中,以京胡为首的三大件所施展的“随腔衬托、旋律复述、固定音型、支声复调”等伴奏技巧极好地补充了唱腔的未尽之情,使演唱更富生命力。琴谱是填充声腔的旋律和支持声腔的织体,演唱者在琴谱的烘托下定会如鱼得水,而演奏者进入琴谱的感觉必然是行云流水、曲径通幽。京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唱腔、琴谱和演唱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梨园路上近半个世纪的探索,让邵氏兄弟切身感受到,对戏迷朋友而言,唱腔和琴谱是缺一不可的,他们一直苦苦寻找适合京剧业余爱好者的唱本,而近些年来,市面上常见的京剧唱腔集子多见于“专集”,“选集”和“舞台演出本”,有的版本陈旧,有的数量不足,有的缺伴奏琴谱,有的无剧情简介;要么从头至尾是唱段,要么是汇集的京剧选段,也有包括零星的唱段和琴谱的读本。这些书籍对京剧的搜集都没有形成系统,不够完整,实用性也不强。对于京剧初学者来说,没有优秀完备的京剧读本,想进入京剧这一五彩斑斓的艺术宫殿,实在是一个大的障碍。 邵氏兄弟和参与本书编纂出版的几位老人尽管年近花甲,对京剧的热爱也已持续了四十余年,然而面对博大精深的京剧,他们仍怀着虔诚的心态,多年来始终想为振兴国剧尽点微薄之力。几个老人汇聚一堂,开始思索能否站在读者、戏迷的角度,打造出一本集唱腔、琴谱、剧情于一体,面向广大的京剧业余爱好者的经典京剧唱腔集呢? 三、成书过程 (一)精心历选 从20世纪60年代走过来的人一定还记得当时流行的《外国名歌200首》,这本书魔术般地飞到千家万户,受到国人的热烈追捧。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精神生活中留下了“卡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鸽子”、“我的太阳”等许多美好的回忆。走过半个多世纪,又有不少音乐人、文化人沿着这条思路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国名歌200首》等多种版本的歌曲集,像“我的祖国”、“在那遥远的地方”、“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赞歌”等经典歌曲,整整唱响了一个时代。于是“200”这个特定数字,深深地嵌进邵氏兄弟的脑海,给了他们启发,他们决定从成千上万段经典唱段中遴选出包括各行当在内的200名段。 京剧中的老生、青衣花旦、小生、老旦、花脸的唱腔均出自迄今尚有资料可考的千余出传统戏本,严格说来,应该是段段经典。然而,要从成千上万段经典唱段中遴选包括各行当在内的200名段,并能得到京剧行家、前辈的首肯和广大戏迷、票友的喜闻乐见,绝非易事。怎样遴选,才能既喜闻乐见,又不流于滥俗,更要流传经典呢? 首先,要对手中搜集到的京剧乐谱进行筛选,严格把握两条标准,一是艺术性,二是群众性。既能全方位、多层面展示京剧唱段的精彩绝伦,又要考虑到它在广大京剧爱好者中的普及程度,以确定集子的准确定位。其次,参与编纂的几位老人造访了武汉京剧院几位资深的表演艺术家并聆听了他们的意见,把他们对京剧流派艺术的权威论证作为挑选唱段的重要标准之一。 为了保证所选唱段经典性,邵爱生先生还到武汉大学等10余所大学的票社,与爱戏、懂戏、拉弦、唱戏的教授们近距离的交流,征集他们的看法。邵爱生先原本是武汉重型机床厂的铸造工艺师,却挚爱京剧,常年活跃在各大专院校票社,几十年如一日地往返于这些票社,在与各色京剧爱好者的交往中,逐渐熟知哪些唱段受人追捧,为人所喜闻乐见,在选段上做到了精心历选。 邵氏兄弟早就发现,有很多初涉京剧的朋友在戏院看京剧,本怀有一腔热情。却由于不了解剧情,不熟悉相关的常识,没有掌握基本的人物关系,整场戏下来仅仅看了个热闹,这些朋友往后便不愿意再踏入戏院,这样就流失掉了一个个潜在的京剧爱好者。为了加深对京剧的理解,使每一个初学者把握好每一段唱腔的来龙去脉,搞清唱段中的人物关系,较好地表情达意、发声吐字,更多地掌握京剧常识。《京剧二百名段》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来编排,编者在唱段后面还编纂了附录,附录的内容包括“剧情简介”、“京剧人物”和“京剧常识”,为的是让读者熟悉京剧中的故事,了解相关的人物和常识,这样才能使更多人看懂京剧从而喜爱京剧、宣传京剧、弘扬京剧,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振兴京剧之路。 (二)超大篇幅 对于一般的音乐简谱来说,其排版技术已日益成熟,但京剧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其三十二个音符,原一行只能排一小节,“.(”等符号在电脑中会占用一行,这样一来,一页中所能编排的节拍很少,直接导致选段的简谱篇幅过长,一个选段的琴谱甚至会占用数十页。行家都知道,京剧伴奏必须走琴谱,三大件的演奏者在伴奏中必须参照琴谱,而选段的简谱篇幅过长,伴奏者需要频繁翻页,打断了演出的流畅性,再也没有行云流水、曲径通幽的美感。这给《京》的版面编排带来了极大的问题。 如果采用过去的铅排,技术上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但效率却极其低下;用电脑排版,却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老人们跑遍了全国各大音乐出版社,四处寻访简谱排版专业人员,结果还是束手无策。万事俱备,琴谱排版成为欠缺的东风。在几番寻觅中,他们找到了江汉油田潜江广华中学教师朱剑葛先生。朱先生精通音乐,曾经出版过一部音乐方面的书籍《怎样建立小型军乐队》,他常年研究音乐排版软件,在音乐简谱领域内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独创的图文打简谱法在全国音乐出版界小有名气。看到几位老人对京剧的一份挚爱之情,欣然接受使命,在本职工作之余,无偿完成了此书的简谱录入和排版。在他独创的图文打简谱法下,一个页码相当于过去排版的三到五页,大大缩减了简谱的篇幅,增加了整体的容量,用最小的篇幅编排了最多的选段,400多页密密麻麻的音符皆是朱剑葛先生心血的凝结。 四、出版影响 这群老人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挚爱和传承,义无反顾地弘扬国粹,传承国粹,让人不能不为京剧的魅力——或者说魔力而感动,感动于这种力量可以让几位花甲老人如此痴迷和奋不顾身!同时,这份对京剧的挚爱之情,反过来又会感动京剧和京剧人,还有那些对京剧并不熟悉但却愿意了解和走近京剧的人,正是怀着对京剧共同的热爱,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既有资深京剧专业人士提供资料,也有热心票友的鼓励和建议。得知此书出版后,不少京剧迷纷纷致电,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京剧名家赵燕霞的弟子徐翠林拿到书后,激动地称“你们太伟大了”!“你们为京剧作了一大贡献,简直是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位女教授甚至用“空前绝后”来形容这本书。作为业余的京剧爱好者,能编出这样一本专业性强、容量大、实用性强、打谱规范、价格较低的书,那些赞美之词并不夸张。但老人们仍谦虚地说:“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京剧研究人员,但我们必须从较高的艺术角度与市场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它还是存在缺憾的。”对读者提出的意见,几位老人都虚心地接受,以严谨的态度修改纰漏,还积极地准备出版《续京剧二百名段》,弥补第一本书漏选之憾。 这本《京剧二百名段》也许不那么尽善尽美,也不可能像社会畅销书那样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销量,利润也不可能马上回收,但是这本书却有十年到几十年的后劲,时间越久远,功效越发显著,对于中华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意义深远,同时能帮助广大业余爱好者更顺利地步入京剧音乐之门。京剧之所以流传几百年,正是源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国家提出“振兴京剧”作为文化建设的国策可谓正得其时,相信这群为中国戏曲事业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人们也将会是永志不忘,世代铭感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0529dd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