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互联网+自选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一、情境性分析 “每节课下课铃声一响,杭师大附中教学楼的走廊就会出现一次小规模的“人口迁徙”:同学们背着书包,一边对照自己的课表,一边寻找下一节课对应的教室。高二(12)班的严子皓穿过走道,走进了下节课的教室。高一那一年,严子皓考完了物理、化学的学业水平测试,高二时选择了读文科。现在,严子皓的语文和数学都在B班,英语在A班,历史从最初的A班调到了B 班。“文科必修课走班只分A、B两层,B班的难度比A班高一些。”严子皓说,因为高一期末考试时历史考得比较好,所以他才如愿“调层”。2014年2月,杭师大附中从高一年级开始了必修课分层走班的探索,将必修课每个科目分成A、B、C三个班分层教学。”——摘自《浙江日报》记者石天星的专题报道。 我省新高考方案出台后,除了语数外必考课程外,考生还需要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选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7选3”该怎么选,将决定将来可以报考哪些专业。35种组合中,学生的选择涵盖了其中33种组合。 走班选课在我校已经实行了两年多,其中有收获也有困惑,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尝试用“互联网+自选学习”来解决走班带来的困惑,提升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 每个科目分成A、B、C三个班分层教学,每个班级的学生中还是存在着A、B、C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学习进度,每个教师在承担同一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与过程中,其进度并不完全相同的,但每年4月和10月学考、选考之后又要进行重新分班,分班后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是不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拟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教学平台,建立教与学的资源库,让不同层次的学习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需要,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与评价,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如下图所示: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例如卷入式营销,例如分享经济。 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 一个教育专用网、一部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 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只是创业者们,还有一些平台能够实现就业的机会,在线教育平台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就能够让一批人实现职能的培训,而自身创业就能够解决就业。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 技术层面上依托校园网已经有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用B/S工作模式(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以ASP编程技术(ASP全称Active Server Pages,ASP技术支持动态WEB设计。ASP只用于服务器端,执行动态的,交互式的,高效率的站点服务器应用系统。ASP以标记语言的形式嵌入到HTML中并发送到客户端,但是,显示在客户端浏览器的只是ASP执行结果所生成的页面,而其本身根本看不到,所以保密性好,安全),也可搭建Moodle平台来实现上述思想。 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搭建基于互联网的自选学习平台,建立教与学的资源库。自选学习平台可分为基于ASP编程技术+MySQL数据库的自编软件和搭建Moodle平台。 教学资源库主要从《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三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提取知识点,结合《浙江考试》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要求,分类分层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练习题、测试题、答案分析等,完成后上传到自选学习平台,让师生在平台上进行自选教学与自选学习。 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需求分析与整体规划并编写制作脚本 第二阶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研发试运行自选学习平台,录制《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微课 第三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搭建试运行Moodle自选学习平台,录制《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微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2ad061ed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