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

时间:2022-03-25 09:28: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

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研读文本后,我们可发现本文有三方面特征: 1、描写角度;2、使用的手法;3、表达的情感;本文理解的难点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上,仔细推敲后,可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是复杂的、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文章开头既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么这个“悲凉”,到底是说北国的秋好还是不好呢?我想这就是研究本篇文章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和文章的末尾“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郁达夫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分析出更为复杂的心理元素。 二、说教法。 ⑴情景带入法。

⑵提问引导法或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4)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三、说学法。

⑴自学学案法。为了最大限度地浓缩讲解时间,对知识性问题,采取学案课件直接告知的方式,可让课堂上直接学生朗读背诵,自习课上预习复习等方式完成。这也完全符合我校先学后教的理念。

诵读法。重点段落需要诵读以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3)品悟赏析法。对文章进行情感的牵连与赏析。 四、说教学过程。

1、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自习课上把本文的知识性内容提前预习并记忆;

导学案内容包括,本课的重点词汇,文化常识、写作背景、课堂上创设的问题等等。这些都对课堂教学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 2、课堂授课情景导入。

正值秋天,每个人心目中又有自己的秋天。可是,您心目中的秋天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哪位同学可以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秋天? 教师评价,并引出本文。 3、结合学案课件,齐读重点字词。

因为字词是知识性的东西,所以采取直接读诵记忆的学习方法。 4、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分析郁达夫写秋的角度和方法;


角度:

a、秋晨院落; b、秋槐落蕊; c、秋蝉残声; d、秋雨话凉;e、秋枣奇景. 方法:

a、对比;b、以情驭景,借景抒情。

5、再说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再次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a、文章开头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分别指文中的什么内容? 6、再说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再次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b、开头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么这个“悲凉”,到底是说北国的秋好还是不好呢?这和文章的末尾“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7、再说本文的写作背景,并再次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c、根据上述两个问题,我们能分析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所以北方的秋是“好的”,但国仇家恨,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使得秋又是充满“悲凉”的。 三、知识总结

1、字词,看学案。

2、写景角度:视觉、听觉、触觉等。 3、手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对比等。 四、作业。

请模仿此文写一篇关于秋的文章,字数不限,越多越好。 五、范文。

秋,本来是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在田野里抓蚂蚱,虽然它们腿上带着扎手的剧刃,而且有着腾跃数丈的本领,但秋后的蚂蚱还是很好玩的,只要你静待它落地,就可以偷偷猫到它的身后,猛然间把它扑在手里,这时难免会被它带着锯刃的腿划破手掌,但您却会忍着疼痛,享受胜利的快感。

秋风也很有意思,似有无限心事,托付于山林与秋虫。山林斑斓,秋虫呢哝,路过的人各见其色,各闻其声,不禁各动其怀,暗抚心弦,吐出来只有自己懂得的一声轻叹。还有神秘迷迭香,能让你突然之间回到从前,走进梦里,醉在眼下。

可是,现在这些全然和我无关,我只能偶尔透过窗畅远一下所希冀的美景,怀想一下童趣的欢乐。只因案头的工作还需完成,说课的任务还需进行,领导的命令、媳妇的叫骂、老娘的唠叨埋怨等等等等早已把我包裹,使得我早已不知春秋,哈哈,也许这正是不知春秋的年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9c1f5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