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语文 导学案 编号: 02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 周 主备人: 审核人: 语文组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卷面 成绩: 《故都的秋》预习课(一) 教学目标: 个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性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笔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记 4.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2、3 教学过程: 一、赏析有关秋天的名句: a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b 杜甫 无边路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c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d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e 毛泽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板书课题(如上) 三、出示目标(如上) 四、自学指导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1、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 (1896.12.7~1945.8.29) 原名 ,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 、 、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主编《创造周刊》。代表作有第一部小说集 。小说有 、 。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 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杭州其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给下面加点字字注音 混沌.( ) 潭柘.寺( )驯.鸽( ) 落蕊.( ) 平仄. ( ) 椭.圆( ) 嘶.叫( )廿.四桥( )一椽.( )潜.意识( ) 细腻.( )萧.索( ) 房檩.( ) 橄榄(... ). 4、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会选择哪些景物?你怎样安排行文结构?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四、当堂检测: 三维设计习题 五、课后反思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40aa31c915f804d2b16c1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