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教案

时间:2022-12-08 08:15: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渔舟唱晚》欣赏教案

教学目的

1 准确理解《渔舟唱晚》的音乐形象,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 体会古筝的丰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鉴赏水平。

重点:《渔舟唱晚》的赏析

难点:准确理解旋律音响产生的音乐形象。

教具:录音机、磁带、古筝、投影仪、投影片、VCD光盘、电视机等等。

采用演示法和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体会其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 二、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板书新课。 简介古筝





古筝: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以音响效果命名。据考证,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已

经广泛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筝,通常又被人们叫做古筝,和琴之被称为古琴一样。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相关。从诗人白居易所写“奔车看牡丹,走马看秦筝”的诗句中,能够看出当时筝的演奏广泛盛行于民间音乐生活之中。古代筝的雏形为五弦(战国),后发展到十二弦(秦汉)、十三弦(唐宋),元明清时代发展为十五、十六弦,现代筝一般为二十一弦,并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能转二十调。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筝的音域宽,表现力强,常用于独奏、重奏、伴奏、合奏,是现代民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

三、 《渔舟唱晚》音乐欣赏

1、释题:《渔舟唱晚》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古筝独奏曲。

其曲名出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相关乐曲的由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认为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等乐曲改编而成的。


2、初步欣赏

1 欣赏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a.全曲的段落结构;b.曲调风格;c.音乐的形象

2 讨论上述问题,归纳为:a.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即:A+A+B+尾声;b.曲调风格:抒

情、细腻、优美、典雅;c.乐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江上之美景和渔夫载歌归舟的情景。

3 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

1 听录音让学生谈论初听后的感受,教师小结。(乐谱略)

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同时也体现了“晚”的静谧和“唱”的自得。



2 教师边演示,边描述音乐形象:

夕阳的余辉为天空抹去了灿烂的晚霞,一望无际的湖面粼粼闪光。远处,晚归的渔帆隐约可见……这段音乐采用筝特有的左手揉、按等手法,奏出了美妙的颤音和滑音,给人一种心情恬淡而颇为自得的“吟唱”感,它融化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风格细腻,曲调优美。



3 让学生划拍视唱第一段,教师用古筝伴奏。

第二部分

1 听录音欣赏,并讨论,教师小结。

第二部分是从第一部分发展而成。左手采用按、揉等技法,乐曲呈多种变化,表现渔民为江上的美景所陶醉,并情不自禁的引吭高歌。 2 教师演示,并分析提示。

这部分是从第一部分的悠缓宁静向欢快活泼的情绪过渡,原来舒展的4/4拍变成了2/4拍,速度也稍快起来。(乐谱略)

音乐速度加快,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从全曲看,“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分

1 听录音欣赏,初步体会其音乐形象。

第三部分是快板,在旋律的实行中,使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持续增强,加之突出使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体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2 教师演示片段,并加以分析:(乐谱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2416f4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