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语文童话故事中的德育思想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小学教育工作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主要就是因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启蒙时期,在这一时期给予其良好的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而小学阶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需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也重点分析语文教育工作中,童话故事知识的德育思想渗透,希望能够通过童话故事教育,为学生品德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童话故事 德育思想 一、小学语文童话故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内容功利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人教版的教材内容还包含着众多的童话故事内容,这些童话故事都有着一定的教育性意义,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忽视了教材的优势,仅仅是关注着其中的汉字、词语等初级层面的知识点,所以这也浪费了教材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想要引用其他童话故事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却没有正确选择,导致功利化的童话故事深入课堂之中影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的时候,教师就用了《龟兔双赢》的故事进行引用,其实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乌龟能游泳、兔子跑得快,各有各的优势,但是却容易造成学生的忽视,形成利用他人的思想,影响了教学质量。 2.形式表演化。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很多童话故事的人物形象相对比较生动和鲜明,教师在课堂上也喜欢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据调查表明这样的扮演教学方式,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因为小学生年纪较小,所以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组织角色扮演,学生也是胡乱表演,只能感受到课堂的热闹氛围,却很难了解到其中所具有的教育意义,这一点不仅仅影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童话故事中的德育思想教育策略 1.打造真实童话校园。童话故事本身就具有着非常深刻的智慧和道路,其能够促使幼儿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童话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利用这些故事给予学生警醒,提高其德育能力和水平,就需要校园给予辅助,打造出真实的童话校园,这也能够把其中的德育思想更好地渗透给学生,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打造班级的环境,以及校园的环境,动手做手工,打造童话校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打造童话角,班级或者是校园的不同角落是不同的童话主题,如《小熊住山洞》的主题里,教师就可以用材料制作小熊,然后把周围布置成山洞的样子,并且在讲课的时候,带领学生来到这个角落,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这个童话故事的学习心得,以此相互交流,为学生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2.创造语文德育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众多的童话故事知识内容,教师也可以借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活动的创办,例如:校园共同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都能够有学生进行演讲,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班级组织学生共同进行童话知识的学习,分享自己的心得,最终选择最好的参加校园活动。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也能够更好地学习童话故事内容。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小松鼠找花生》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花生究竟去哪了,然后分析看事情不能仅仅看表面,还需要深入的挖掘,同时也需要学生了解到你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做人不能过于片面,这样学生深入分析,加上自己的语言,再参加校园互动,就能够更好地学习德语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 3.养成学生勤劳习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中宝,所以宠溺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养成很多坏习惯,继而把这些不良的习惯带到校园,影响校园风气,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利用童话故事内容,改善学生这样的坏习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自己去吧》的童话故事时,鸭子妈妈为了培养小鸭子独立的品格,总是对孩子说自己去吧,这样小鸭子才健康成长,所以同学们也是一样,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这样才能够养成自己动手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品格。 4.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以教育也需要在小学生开始,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能够使其更加诚信,这也是德育教育内容。所以在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日常的特点和学习状况,把诚信思想渗透其中,例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时,教师就需要告诉学生,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不仅仅要笑着面对,还需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够养成良好的品质。 小学语文人教版的教材中包含众多童话故事,其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渗透出良好的德育知识,所以教师还需要学会利用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标准,为小学生的进步和品德提升找到方法。 参考文献 [1]闫碧翠 童话在幼儿品德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应用[J].学周刊,2015,(25),208。 [2]黄晔明 梁卿 黄选明 越南童话的德育价值特点及作品赏析——以《蝼蛄历险记》为例[J].现代交际,2012,(02),72-7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defa7c89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