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示儿》《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策略 1.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 2.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 3.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示儿》《题临安邸》 课时目标 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4. 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5.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二)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呢?(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2.了解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压榨;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3.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5.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达官贵人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6.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 三、领悟情感,总结诗篇。 1.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时,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的场景,一面是作为遗民代表的诗人临终前还在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0a496eee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