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章节)课题 必修二 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 本节课题 《采薇》(一课时)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课标要求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知识与能力 ①体会“赋比兴”在文章中的运用及作用; ②把握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③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想主题所反映的内涵。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中品味情思、意境和语言; ②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人公形象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初中学习过《关雎》,对《诗经》应该并不陌生,加之已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学情分析 结合注释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障碍,可以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着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1、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 课本、《新新学案》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激情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提起兴趣 教师教与学生学 设计意图 教学重难点 提炼的课题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教:教师设置情境,带领学生走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导入 以《十五从军征》这样一首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伤悲的诗歌导入。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天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穿越时空的隧道,向我们诉说着人类这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学:学生回忆诗歌并倾听,创设情境进入《采薇》。 教: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并组织学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宏观把握;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响应新课标号召。 整体 感知 自读,读准字音、节奏,生采用多种方法朗读,并予以点评、指导。 体会情感。 学:学生有感情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教:教师布置自学任务,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学: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成果。 教: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并予以点评、补充。 再读文章,体会情感。 自主 学习 1、串译全诗,了解诗歌内容; 2、概括各段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言之有据,勇于质疑的能力。 展示 交流 学:学生展示成果,其他学生评判、补 交流自学成果。 充。 (1)背井离乡 (2—3)军旅之苦 (4—5)战争场面 (6)归途悲伤 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2、“采薇”和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教:教师布置小组组学习任务,巡视学生合作学习情况。 学: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形成成果。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让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观点,进行信息的交换,思想的交流,拓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合作 探究 3、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怎样的联系; 4、从情和景关系出发,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教: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并予以点评、补充。 学:学生展示成果,其他学习小组评判、补充。 1、家园之思,对亲人。故土的思念。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此处可回忆所学思乡诗作) 2、起兴。“薇”,巢菜,乡间常见事物, 让学生在交流碰展示 交流 家乡常有,自然唤起思乡之情。 交流小组学习成果。 渐深;也暗示了离开家乡时间长。 4、这4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教:教师引导学生重读诗歌,谈谈本首诗创作方面的认识。 课堂 小结 总结本首诗的艺术魅力。 1、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帖自然。 2、重章叠唱,一唱三叹。 课堂 检测 作业 设计 预习 内容 《新新学案》P29第4——8题。 1、背诵《采薇》最后一段; 2、搜集《诗经》中其他不同的思乡的作品,进行品读; 3、完成《新新学案》P34第6——9题。 预习《离骚》 1、读熟,注意字音、节奏; 2、串释。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注意诵读,在读中把握主人公形象,体会诗歌的情感。 本诗没有血腥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的残酷、士兵的悲苦却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士兵内心的教学 反思 自豪感和爱国意识也在诗歌中得以体现。要学会选择角度,把握作品主题;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薇菜”的变化去体味战争时间的漫长,理解它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侧面烘托。 去时:杨柳依依;归来:雨雪霏霏。这一对比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重点。可以从这里让学生品味精炼之美。 撞中加深自己的认言,言之有据,勇于质疑的能力。 3、“发芽—柔嫩—刚强”暗示乡愁渐浓、识,培养学生大胆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e568fe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