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圆锥 的体积是学生在认识圆柱体积以及圆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2022年3月18 日我执教了《圆锥的体积》一课,本节课我设计了二个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让 学生经历圆锥体积探究的全部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操 作中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 过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 活。 一、教学心得和亮点 (-)复习旧知引入,铺设思维台阶 先回顾长方体、正方体还有圆锥的体积推导过程,让学生总结出推导体积公 式可以选择的测量方法。(测量和转化)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动手操作有魅力,实践才会出真知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更是实验科学。在实验中不仅能让凭空的猜想变成现 实,更能成为结论,小组合作的方法同时也会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情 趣。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提出猜测一设计实验一动手操作一得出公式”的自主探 究学习的完整过程,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一一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组与 组之间圆柱和圆锥大小是不一样的),用准备好的沙子或者装水的方法,看几个 圆锥的体积才能把圆柱装满或者验证装满的圆柱可以给圆锥倒入几次。教学中学 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大胆猜测并且动手验证。尤其是特殊组的同学 发现他们的规律和其他组不一样的时候,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突出了等 底等高的重要性,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三)教师演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进行追问:“如果不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实验的发 现成立吗? ”并且由老师做操作演示,让学生具象的理解不等底等高情况下,圆 1 锥的体积不一定等于圆柱体积的3 o 二、教学反思和不足 (一)引入操作实验过渡不自然。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如 果在上课一开始能够通过一个动画(啄木鸟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 再把削掉的部分补回去变成原来的圆柱的动画过程),通过这个动画发现圆柱变 成圆锥体积很显然减少了,到底减少了多少?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没有关系?在什 么前提条件下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强 烈欲望。 (二)练习跨度过大,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练习应该从先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体积到解决问题中。再去解决等底等高 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基础认知形成之后,才会上升到深层次的理 解,而不能打乱顺序,我设计的练习跨度过大,容易导致学生的认知混淆。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把教学工作做实,做细才会让学生在 艺术的熏陶中掌握技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9374bf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