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导论 理论与应用 翻译实践由来已久,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才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独立了出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革,国际间的交流频次日益频繁,如何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提升翻译水平以更好匹配实际需求,如何加强翻译学科理论研究,已成为我国语言学科领域研究的焦点。由英国语言学家杰里米·芒迪编写的《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 版)》(ISBN:)堪称翻译学领域的优秀代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翻译知识理论体系介绍、解读,并且给出了丰富详细的翻译实例和学习材料。该书第一版的英文原版是在 2001 年出版的,一经出版便被多家欧美院校选为教材使用,并且一直在完善该书内容。到 2014年,经李德凤等译注后,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该书的第三版引入了我国,以求提升我国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水平。该书的十二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主要是对翻译学科的概述及对学科相关主要问题的解答。给出了“翻译”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范畴,对其早期历史进行了回顾,讨论了雅各布森的翻译理念,对霍姆斯 / 图里建立的翻译学结构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引进了一些最新的理论概念和知识结构,对翻译学的学科交叉性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由第二章至第十章组成,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主要翻译理论。第二章描述了20世纪以前翻译的主要观点,并讨论了各个时期的主要翻译文献。 第三章探究了翻译中最基础的意义、对等、等效等概念,对尤金·奈达的翻译转化模式进行了介绍,对其关注信息接收者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此外还详细探讨了“语义”和“交际”两种翻译概念,依次对其中的“对等”内涵进行了解析。第四章主要是对前人在描述翻译产品及翻译过程研究中取得成绩的介绍,包括有语言变化的影响等,给出了一些“语言转换”的分类理论和语言学模式,并从认知的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解释了翻译过程中信息处理及语言交际是如何实现的。此外,对巴黎学派的释意翻译、贝尔的语言心理学等著作进行了简述。 第五章介绍了功能翻译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文本类型,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以及语篇语言学。 第六章以第五章为基础,讨论了由豪斯提出的“语域分析”模式,并对九十年代流行的将交际翻译放在社会文化语境下考量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七章是对翻译中系统理论及以目标为导向的“描述”翻译研究的介绍。 第八章介绍了翻译中的文化转向和意识形态转向问题,给出了性别翻译和后殖民翻译等相关的意识形态翻译理论,并对一个亚洲翻译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第九章讨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介绍了可视化、伦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此外,还介绍了出版社的角色和功能,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第十章介绍了一些翻译中涉及的哲学理论,包括乔治的“阐述运动”、庞德的“纯语言”等观点。 第三部分由最后的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组成,是对翻译未来发展的思考。第十一章分析了现代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对翻译产生的影响,讨论了视听翻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阐述了本地化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成果,以及“对等”“共性”等传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34800983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