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整合:古诗文教学的应然知道 ——以统编教材《渔歌子》等组诗教学为例 朱文红 统编教材古诗文比例大幅增加,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视。古诗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现古诗文魅力,创造诗意灵性课堂,促进学生汲取语言养分,丰富精神体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真正落实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三方面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着眼“有声有色”,想象情境古诗重在景的勾勒,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景,是诗歌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沉潜词句,驻足细节”,借由文字,发挥想象,还原场景,走进文字营造的画面意境之中,使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生:鳜鱼、青箬笠、绿蓑衣。生:我仿佛听到流水的声音。 生:我仿佛看到肥美的鱼在溪水中游。生:我仿佛听到白鹭的声。生:我仿佛还闻到了桃花的香气。师:真会想象!再读读,这短短27个字,诗人描写了几种颜色?生:白、红、青、绿。 师:是呀,红白相间,青绿交织,好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 出示:《江雪唐]柳宗元一一千山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笠翁,独钓寒江雪。师:大家比较比较,这两首诗词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两个作品都写到了山、。师:给你的感觉一样吗? 生:不ー样。《江雪》让人感觉灰暗萧条,渔歌子》清新优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江雪》中千座山看不到一只鸟儿,灰蒙蒙的一片,万条路见不着一个人影,死一样寂静。而《渔歌子》中上有飞鸟,下有游鱼,鸟语花香,有声有色。 师:好一个“有声有色”!让我们带着这种明丽清新的感觉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山水词。放飞想象,感性读诗,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滋养。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发现。教师通过巧妙地对比阅读、想象,引导学生发现词作的特点,帮助其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韵味。这样的古诗教学更加鲜活,更加丰盈。 聚焦“有动有静”,体味情感诗歌是浓缩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基石,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体味诗歌浓缩的语言里蕴含的丰富情感。在古诗学习中,学生对景物的赏析也自然、容易,但对情感的体味却显得生硬、疏离。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建立起景物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古诗教学要关注“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重点,比如下面这个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能说说诗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吗?生:白鹭、鱼是动的。 生:西塞山、桃花、青箬笠、绿蓑衣是静的。生:(站起来抢着发言)青箬笠、绿蓑衣不是 静的 师:那么,到底“青箬笠、绿蓑衣”是动的还是静的?请读一读《江上渔者》,比较比较,有什么新的体会? 出示:《江上渔者[宋]范仲淹一一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生:相比之下,《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是静的,《江上渔者》中的渔者是动的? 师:何以见得? 生: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看出孤舟在大风大浪里忽隐忽现,上下颠簸,飘摇不定。师:《渔歌子》里也有和风细雨,为什么说它是静的呢? 补充资料:平定安史之乱取得一定成效之后,肃宗皇帝急于收复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认为时机成熟,便没有采取李和张志和提出的先取范阳的建议。张志和力谏肃宗收回成命,结果被贬。接着张志和父母相继离世,张志和借守孝主动脱离官场。在三年守孝期满之后,他为了逃避唐肃宗的寻访,便告别亲友,游山玩水去了。《渔歌子》就是渔隐时候写下的。生:“青箬笠、绿蓑衣”是静的,因为外界动不安,但张志和不为所动。 生:张志和放弃官场,远离喧闹,内心是平静的。 师:此时的静是“心静”,你说得好有哲理。啊!(众笑)再与《江雪》对比,细细品味品味,《渔歌子》中的渔夫是静寂的还是动的? 生:静寂的。 师:是的、织使外界动荡不安,作者内心依然岿然不动 生:(顿悟、激动地)像西山一样岿然不动! (众笑) 师:是呀、“孤舟”是中国传统的渔夫形象,孤舟、与隐者的生活是连在一起的。生:我知道了,哪怕钟风细而中的孤舟垂钓实际上不是完全静止的,但我们更愿意把它看作是静的。 师:对!孩子们,诗人心中“也无风雨也无睛”。山高水清,性高心静,这是两个作品(渔歌子(江雪》)的共同之处。让我们带着诗人的那份淡泊、闲静再读读这首《渔歌子)吧! 以上教学首先借助《江上渔者》,让学生从外在的形式上比较感受《渔歌子“孤舟蓑笠”的静态;接着,补充张志和的故事帮助学生体悟诗人的心境,用故事一下子拉近了张志和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借助与《江雪》具有共同的“孤舟蓑笠”的意象,引导学生在“动”中读出“静”。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运用组诗教学,整合学习,可循序渐进地推动认知与情感的发展与提升。 三、关注“有长有短”,陶治情操 古代诗词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带有很强的音乐性,容易把起伏变化的情思带出来。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小学生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但逐渐积累下来,有所感觉了,就会受到熏陶。比如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了《渔歌子》与《江雪》两文的异同。再想想看,还有什么不同? 生:《渔歌子》第三句中间有逗号,而《江雪中间没有逗号。 师:你注意到句式不一样。读一读,不同的 句式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学生再次认真细读对比,边读边悟)生《:渔歌子》读起来感觉比较随意,《江雪》读起来感觉比较严肃。 师:词最早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流行于酒宴间,起助兴作用,形式上比較灵活,所以也叫长短句。而诗歌呢,对仗工整,读起来规整有力。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读这首词(《渔歌子》)。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师:此时,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志和?生:随性自然。 生:醉情山水。 生:远离世俗,清高自守。 师:是的,这不仅是写景,更是表现诗人的性品行。此时,你认为“不须归”的“归”仅仅是“回家”吗? 生:不是,这里的“不须归”不是指无须回到作者真实生活中的那个家,而是指作者不想回到黑暗的官场中。 生:这里的“不须归”就是作者选择了精神上的自由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91088f4a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