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学习内容:贺知章 一、贺知章生平 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就是初唐诗坛中的一位佼佼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历任礼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和秘书监等官职。他的诗以绝句见长,通俗清新,自成一格。代表作《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想象奇妙,意境高远。既写出了柳叶的美和它的勃勃生机,也写出了和煦春风给万物带来的希冀。贺知章又是一位关心边防和国家尊严的爱国者,他在《送人之军》一诗中写道:“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贴汉国忧。”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二、贺知章的诗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磋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麦荷。 答朝士 镇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这渠不道是吴儿。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饶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校理还供。 海潮在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马,犹理云外峰。 故乡古无际,明发怀朋从。 三、你知道吴中四士指谁吗? 吴中四士指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四人。他们都生活于吴中一带,又有诗名,故齐名并称。 四、贺知章《咏柳》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五、贺知章《回乡偶书》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沈祖棻曰:“诗人从小离家,到八十多岁才回到故乡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他一生在仕途上都很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行,将镜湖一曲赐给他居住,太子和百官也都为他饯别,可以算得是‘衣锦荣归’。因而此诗虽对人事变迁不无感慨,却绝非李频在《度汉江》中所写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种心情。” 这首诗有了上面沈祖棻的解说应该很好理解了,她为我们指出了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他虽是离家多年,但写的决不是难过之意,而是加入了一点‘衣锦荣归’的轻快之情,尤其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语,不仅表现出了这种轻快,还写出了八十老人与幼稚儿童对话时的天真烂漫之趣。是贺知章晚年时的代表作品。本为二首。 六、贺知章《晓发》诗赏析 晓 发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舡。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一、背景说明 从题意中可知,这是贺知章早晨离别故乡,出发去远方之地的一首诗作。从贺知章的生平看,可能是年青时离开永兴县去长安赶考的一首诗。永兴在越西的水网地带,当年民间交通以小船为多,贺知章一早出发时坐的便是舟舡,先送到驿道上的一个渡头,再转入大道。从“江皋”、“海潮”两句看,写诗地应在海边的浙江西陵渡一带,对江便是杭州城的吴山和玉皇山。从晨露溶溶等描述看,贺知章故居到江皋的时间约行了一两个小时,路程有二三十里,因中间隔着萧然山,看不见故居,所以像似“故乡杳无际”了。 由于贺知章青少年时离开了“思家桥村”,迁居至来苏乡潘水河边,所以他是从来苏乡坐船出发,经官河或西城湖水道进入西陵驿的。全程约三十里。 二、评析 首联“江皋”是指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贺知章及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所以叫做“轻枻理还舡”。第二联写早晨江边的光景,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川”指两山间或山坞中的平地,山气和地气在这里大量交融,形成溶溶雾水。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全诗表达了贺知章心向远方求取功名的急切心情,也写出了钱塘江畔的优美景色。 最后一句“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着重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留恋,对亲友的深情。当时,他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如果这次远行是去长安应举的话,那么贺知章五十年后写《回乡偶书》的意境正好与《晓发》相对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ecc7985fbfc77da269b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