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整合 说起教材,我们通常会狭义地理解为教科书,就是一本本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载体,可以照本宣科地进行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教材的更新换代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变更,因此我们教师会用那几道老的掉牙的例题,比方说生产队、种水稻、修公路等来给现代的学生进行学习。而且我们教师也很难得去设计合理的教学情节,因此,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犹如你的一个工具,在你的驱动下,也会偶尔动几下。我们的教学是封闭、孤立的,没有活力的,学生也渐渐远离我们的学海,教师却还在埋怨学生的不听话,对学习没有兴趣等等。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用活老套的教材,挖掘内在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趣,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被简化,只保留了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学结论”“用结论”的过程,很难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更难以从中有所感悟。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告诉他们我的名字的蕴涵,同时也让愿意告诉大家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大黑板和小黑板上,指名一两个学生介绍自己名字的蕴涵,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兴致马上被激发出来;然后故意设疑,我们要上课了谁愿意帮老师擦黑板,请两个学生分别擦大黑板和小黑板,进行比赛,看谁擦得快。学生会很齐声地说:“小黑板擦得快。”接着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小黑板擦得快?学生会说“大黑板大,小黑板小。”,“两个黑板的面不一样大。”……通过擦黑板的过程趁机让学生知道面积是指物体的表面,给学生最直接的感悟,同时引出面积是有大小的,我们比较面积的大小需要用面积单位,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却能让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中有所感悟。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也特别深刻。 2、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灵活转换组织形式。 就像当今的社会,光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灵活转换组织形式。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就借助“推选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来引导学生探讨记录的方法,我请学生从6名候选人中选一个最信任的人做数学课代表,全体学生投票。之后请一名学生唱票,其他同学做记录。记录的方法是:每听到一名同学的名字就在这个名字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标志做一个记号。学生在交流中展示各自不同的记录方法:有的打“√”的,有的画“☆”,有的画“△”,还有写数字的,也有画“正”字的。这些记录的方法都来自学生的生活积累,方法的多样可见他们的思维范围很广。在展示后,我问道:“这些记录方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并说说为什么?”由此学生将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比较好,并说出了这种方法的很多优点,我便及时小结:“因为画正字的方法既好数,又节省纸张,所以成了我们搜集数据时常用的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说说感觉,在学生说出这样记录我们还需要去数候选人得票数时,引出统计表的概念,让学生互相合作,完成统计表的绘制。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情与心通,心与神驰,既感悟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相信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对统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比平淡的讲解会深入的多。试想,如果教师越俎代庖,以自己思维方式代替儿童的思维方法,直接灌输画“正”字的方法及统计表,以自己的感情代替儿童的思想感情,并试图用理性的灌输要学生明白事理,最终定会事与愿违。当学生对记录表产生异样的感觉时,这正是一种“愤排”的情景,教师统计表的呈现更应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13dcea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