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类生态学 竞争性合作:一方面,由于相互竞争,人们处于对利益的本能的争夺中;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分工或者生活的功能分化,人们又处于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关系中。 人类社会的平衡和秩序一方面是通过竞争而实现,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文化的限制,如道德。城市生活可分为生物性和文化性。生物性是个人和组织为了有限的环境资源彼此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文化性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相同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符号、道德秩序等形成的合作性纽带。 大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社区时,每一个社区内部的生活主要是通过情感、价值观以及合作性道德秩序而运行的。人类社会合作的基础包括了劳动分工和文化因素两个因素。 人类生态学是将应用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人类生态学是对个人、群体及其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它借鉴生物学的法则来解释城市人口(包括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城市人类生态学的法则的运行:竞争决定了人口的分布和居住区域的地点与规模,个人与群体从相对城市物理与生活的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小生境。 在城市空间中,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占据不同的区位,这些都与他们各自的竞争实力有关。帕克因此提出假设;各人类群体在城市居住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与这些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相联系。 (二) 新正统生态学 新正统生态学的代表人物是霍利和邓肯。 1. 霍利的功能主义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关注的重点不是物质性的人类社区,而应是社区的生态过程,即人类通过功能分化而适应其环境的过程。他将关注点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转向社区的功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人类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就是寻求解释人类如何集体地和无意识地适应其环境。 四个原则: A. 相互依赖原则 在所有人类社会中,对环境的适应过程都包括其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发展,这种依赖关系可以采取两种形式:异质性的互补性共生关系(如功能不同的群体之间的相互补充的关系)和同质性的增强性共栖关系(如功能相同群体的聚合关系);或曰共生关系和共栖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个体的联合所增加的集体行动的能力都超过个体在孤立状态下所可能的能力。共生关系可以增强群体的专业化力量(共同体群体),工期关系可以增强群体的数量上的力量(类别群体)。 B. 关键功能原则 人类适应其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功能的要素,如最有影响力的生产方式或手段、组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关键功能是私人企业组织,一方面,它们通过物质产品的生产协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它通过交易或者贸易协调了人口与其社会之间的关系。 C. 功能分化 功能分化的程度取决于关键功能的生产能力 在关键功能具有充分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功能分化可以重建人口与其环境之间由于竞争和技术发展而受到损害的平衡。 D. 支配原则 取决于关键功能,支配地位属于那些对关键功能贡献最大的机构,一般是经济型机构,而非政治性的机构。 在生态系统中工商业的功能支配,在政治上是通过社区决策的影响而表现出来,还通过空间和时间表现出来。空间上是通过中心性表现,因为人类聚落的中心是功能相互依赖并被整合与管理的地点。履行关键功能的机构对位置具有最优先的要求全。其他机构分散在关键功能机构的周围,距离远近与其功能独立于关键功能的程度相对应。功能的层次以一种空间梯度的形式表示出来。 支配的时间维度解释了,在社区中主要的支配机构的节奏会对其他机构活动施加影响。 2. 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 将人类生态学的系统界定为由四个关联变量组成的下相互依赖的生态复合体。POET模式 A. 人口POPULATION 被结构化的群体,其特征、规模和构成随所研究的单位不同而发生变化。 B. 组织ORGANIZATION 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各种组织类型,包括社会结构和制度变迁 C. 环境ENVIRONMENT 包括所有外在与人口的变量,既指自然环境能够,也包括社会环境 D. 技术TECHNOLOGY 人口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开发的技能和工具。 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归纳进这四个变量。 人口与组织是因变量,环境和技术是自变量。系统外部的环境和内部的生产力增长是最重要的 “空间距离”与“社会距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三) 社会文化生态学 1. 费雷对波士顿土地利用的分析 贝肯山、波士顿公地、北区 A. 空间有象征的功能。他是与特定地点相联系的某种文化价值观的象征。从而影响土地的利用。 B. 土地的利用活动不仅仅是经济活动,而且承载着情感,情感对地点的选择和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C. 空间可以成为一种工具或载体,让有共同文化或价值观额人群聚居在一起。 2. 希曼对盐湖地区摩门教社区的研究 社区类型: A. 农村社区 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教堂、学校和社区大厅,其教义不鼓励个人占有大块土地,生活要简单,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发财致富。 B. 农村小镇社区 C. 城市社区 这三种社区都受两种观念的影响:强调群体团结,对盐湖地区的保护。 决定盐湖地区土地利用模式的并非经济因素,而主要是宗教和文化因素。 (四) 卡斯泰尔的主要理论观点 1. 质疑人类生态学理论 人口的分布是阶级、种族等社会关系的产物,而后者是由更复杂的社会制度决定的;都市空间与都市行都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城市本身不是自变量,是因变量。它是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个人的隔离与孤立、次级关系为主的人际交流、个人主义的猖獗并不是由城市生活本身产生出来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产业体制的产物。 任何为统治阶级辩护、维护显存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都是意识形态。 2. 集体消费理论 新城市社会学包括四个研究主题,空间的生产、城市的权利、集体消费和城市社会运动。 集体消费:消费过程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或者就是国家为中介的消费过程。该理论关心的主要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集体消费,而不是个人消费。 一开始,劳动你跟着主要是通过个人提供的四人消费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变成以国家为中介的社会化集体消费。 城市作为一个集体消费的单位,我们可以在其集体消费的过程中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发展和演变。一方面。 城市规划是国家干预城市进程的基本手段。空间表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国家权力结构,还有被压迫阶级的反抗。 集体消费的特点: A. 集体性 由国家提供的,消费方式是集体性的,本质上与私人占有相对立 B. 服务性 消费品基本上是服务性的,而非实物性的,也不是货币。 C. 非营利性 属于非生产性的投资,没有利润或利润很低 D. 非分割性 3. 城市社会运动 由于社会统治利益的制度化,城市的角色、意义以及结构的主要变革,通常是民众动员与要求的结果,当这些运动造成的都市结构变迁。 集体消费问题提供了一个多阶级联合起来的基础,城市社会运动因此成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反抗形势和社会动力之一。 虽然城市社会运动能够占城较高的认同感,对城市的规划、政策和政治产生影响,但不可能成为整个社会制度变迁的力量。因为城市社会运动一般只是在整体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展开,而且往往具有地域性特征。 城市社会学运动三 个方面: A. 要求城市围绕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进行建设,追求集体消费的改善。 B. 寻求文化的认同,以维护和创造地方社区的自主文化。 C. 寻求地方政府、城市和社区的自治、分权与自我管理。 4. 信息时代的城市 在信息经济逐步取代传统制造业的情况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得二元城市开始兴起。 全球化与信息化将促使“巨型城市”的产生。“巨型城市”:非常庞大的人口聚集体,全球经济的焦点,集中了全世界的智慧、生产和管理的上层功能;媒体的控制;真实的政治权利;以及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象征能力。 5. 21世纪的城市社会学 A. 城市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科学创立的一门显学之一。 B. 20世纪60至70年代,城市社会问题已经与芝加哥学派处理的问题不一样。 C. 21实际面临的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一个新的城市世界 D. 21世纪的城市社会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将再一次面临社会整合问题 (五) 麦肯齐的城市生态过程研究 城市发展是产生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的交通工具和共同技术进步的结果。 1. 浓缩与离散 浓缩:既定区域内居住的同类人口和机构的数量增长的趋势,浓缩的程度通过密度来测量。 2. 集中与分散 集中:人口和机构聚集到城市中枢地带或者中心位置的趋势。 3. 隔离 城市中不断发生对匮乏资源和有利空间位置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相似的人群或机构聚集到一个特定的区域,人口和机构分别进入与自己同质的社区,这些社区彼此分离。 4. 侵入与接替 侵入:一个群体开始进入另一个群体占统治地位的社区 A. 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 B. 土地占有者的更迭 接替:侵入群体完全取代原有群体成为该社区的统治群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03671ea8114431b90dd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