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华山中学2020-2021学年度 艺术学科组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 第一单元 第2课 如何鉴赏美术作品 教学设计 主备人:黄海丰 审核人:刘永梅 二次备课人: 【单元课题】鉴赏基础 【课业类型】新授课 【课程分析】本单元共两课,分别是《美术作品的创作》《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旨在解决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一般的鉴赏方法,为第二、第三单元打好基础。 【基本问题】第1课: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2课:美术作品由哪些元素组成?我们如何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具体问题】第2课:美术作品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图像识读〗第2课 列举了大量的典型作品,主要通过这些作品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线条、色彩、材质、空间和内容要素——题材、主题、情境。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识读,熟悉作品的形式要素和内容要素。 〖美术表现〗第2课 通过东西方作品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东西方不同的美术特征。 〖审美判断〗第2课 结合中西美术的整体特征,以不同的鉴赏角度理解作品。 〖创意实践〗第2课 结合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熟悉作品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文化理解〗第2课 在比较作品中理解,创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选择和组成也会有差异,这就造就了个人、时代与地域的美术特征,不同的政治氛围、文化风气、审美习俗不尽相同,催生出的美术作品也各具特色。 【单元设计思路】第1课主要解决学生对美术作品创作的理解,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第2课重在通过对作品元素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通过比较,从作品的形式(线条、色彩、材质、空间)、内容(题材、主题、情境)等方面分析表述,让学生了解六法论,了解美术鉴赏的步骤——描述、分析、解释、评价,了解形式分析法和图像阐释法。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学会对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分析; 〖过程与方法〗在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中,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能够正确区分和理解东西方美术作品。 【第2课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设计思路: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想象,便于下一步的理解和实践) 〖带着问题自学〗(之后教师提问) 1.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主要有哪些? 2.美术作品的“内容”要素主要有哪些? 3.美术鉴赏可分为哪四个步骤? 4.形式分析法和图像阐释法的不同是什么? 〖互学交流〗小组、同位间交流预习的问题。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作品导学〗 第一层次的审美体验:线条、色彩、材质、空间等形式要素的感受; 第二层次的审美体验:通过形象和场景,读懂作品中讲述的故事; 第三层次的审美体验:深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社会背景、同类作品的历史脉络,对作品的来龙去脉、立意宗旨、历史地位做出判断。 〖板书〗 ┌形式:线条、色彩、材质、空间 └内容:题材、主题、情境 结合作品比较 1.分析《二羊图》《荆棘丛兰图卷》《市担婴戏图》《1808年5月3日》《八十七神仙图卷》 《二羊图》,线最直接的作用是勾勒形状、暗示材质。 《荆棘丛兰图卷》,中国画擅长单纯用线来表示形面与体积,线有曲直、锋转、轻重、浓淡。 《市担婴戏图》,除了显著的线,还有隐藏的引导视线、组织人物关系的隐形的线。 《1808年5月日夜枪杀起义者》,尝试用隐形的线对其进行分析。 《八十七神仙卷》,《戴草帽的自画像》用笔的力度、速度、角度、疏密的不同给人不同的感受。 2. 分析《生活的欢乐》《静物》《捣练图》《枇杷山鸟图》 色彩善于吸引注意、唤起情感,是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元素。 野兽派马蒂斯《生活的欢乐》高纯度的色彩让欢快跃然纸上;莫兰迪灰调的《静物》让人体会到一种静谧的美感;工笔人物画《捣练图》中贵妇们衣着虽然鲜艳华美,但中国画对色彩温润的要求和邻近色的使用,整幅画面依然有着中国用色的艳而不燥的特点;工笔花鸟画《枇杷山鸟图》用色清新温和,枇杷与山鸟一静一动,在相互呼应的沉稳的黄绿色调中,显得清幽而不寡淡。 3. 分析《空间中的鸟》《双喜图》 不同材质能表达出不同的效果。青铜雕塑《空间中的鸟》用光亮的青铜打造出一个流线型的形状,突出了飞翔的速度感。中国工笔花鸟画《双喜图》以工谨细腻的笔触,精巧细致的笔法,借助熟绢纹理和可矾染的特性、毛笔多变的笔法,将不同的质感表达出来。 4.分析《轰炸》《圣母的婚礼》《早春图》 《轰炸》雕塑是空间性的美术。 《圣母的婚礼》西方焦点透视,塑造空间感。 《早春图》中国山水画三点透视,以“高远”、“深远”、“平远”塑造空间感。 5.分析《荷拉斯兄弟之誓》《血衣》《怒吼吧!中国》《呐喊》 题材是美术创作的取材范围,能反映特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识别题材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主题。 主题是美术作品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作品的一切元素与细节均为主题服务。 艺术家的创作都有特定的目的:或是传播思想、教化世人,或营造意境、调剂精神,或是开拓新的视觉经验。要想全面的鉴赏一件美术作品,准确体认作品表达的内容,还需要充分了解创作的情境,包括社会和文化情境,以及创作者的个人经历等背景信息。 〖尝试练习〗 1.阅读P20相关链接,了解形式分析法与图像阐释法。 2.谈谈康斯太布尔的《干草车》与董希文的《春到西藏》给你的不同感受。 〖小结〗 本课着重从作品的形式(线条、色彩、材质、空间)、内容(题材、主题、情境)等要素,了解如何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鉴赏美术作品。不同创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造就了个人、时代与地域的美术特征,不同的政治氛围、文化风气、审美习俗,也让美术作品各具特色。因此,除了对形式要素的敏感外,鉴赏者还需具备扎实的人文知识与广阔的文化视野,如此,才能看得深、看得准、不狭隘。 〖课后作业〗 1思考应该如何运用形式分析法和图像阐释法。 2预习第二单元中国美术鉴赏第3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8cc9a2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