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古诗教学的深度追求———《江雪》教学

时间:2022-04-18 08:16: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智趣:古诗教学的深度追求———《江雪》教学

作者:周海燕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

【教学流程】

一、自主尝试,掌握诵读之“理”

师: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同学们先用“/”自己试着标出《江雪》这首诗的停顿。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停顿吗?生:前三句中“千山”“万径”“孤舟”都是地点,后面是描绘的景象,中间自然应该停顿。而第四句中“独钓”是动作,“寒江雪”是背景,中间也应该停顿。师:不仅画得正确,理由也说得很透彻。停顿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意思,因而古诗句中的停顿都要据意而断。掌握了这一方法,以后就可以自己诵读诗词了。

【设计意图:节奏是诗歌的生命,学诗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出节奏韵律。通常情况下,执教者会划分好停顿标记,让学生按节奏朗读。至于停顿的依据是什么,执教者大多不会言明。事实上,诵读不仅需要“感悟”,也需要“理法”的支撑。适时适度地传授一些诵读规则,才能让学生读得明明白白,学得真真切切。授人以“渔”,才是教学王道。】

二、咂摸品味,咀嚼用词之“妙”(播放《江雪》诵读视频)师:听着这样的诵读,你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什么样的感受?生:一种凄凉之感。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将目光重新聚焦到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静心想想,哪些字震撼着你的心?生: 我感受特别深的是“绝”这个字。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全都被茫茫大雪覆盖,连一只飞鸟的影子都没有,没有一丝生机,太荒凉了。生:“灭”也带给我同样的感受。千万条道路上,连一个行人的踪影都没有,一种荒凉凄清之感扑面而来。师:是呀,“灭”和“绝”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没有一丝生命迹象的世界,到处死一般的沉寂。可是,倘若没有这两个字,那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出示:千山鸟飞万径人踪)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一只只飞鸟在山间忽上忽下,翩翩起舞,鸟鸣声此起彼伏。生:一条条大道小路上行人来来往往,人们谈笑风生,热闹非凡。师:是呀,好一派生机盎然、繁华热闹的景象!(点击加上“绝”字)现在,你还能听到百鸟争鸣吗?还能看到群鸟展翅吗?生:(怅然地摇头)不能。师:(点击加上“灭”字)现在,你还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吗?还能看到人们谈笑风生的场景吗?

生:不能。师:千山,本是飞鸟聚集之所,一个“绝”字使生机顿失;万径,本应是行者往来之地,一个“灭”字让一切化为乌有。可谓“一字千钧”。把这两个字再放进诗中去读一读。(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特别讲究用字,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之中,力求达到一字传神。上述教学中,在整体感知全诗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聚焦诗中的每个字,思考“哪些字震撼自己的心”,这使得模糊的情感一下子有了依附点。继而针对“灭”和“绝”两个字进行了多维立体的赏析,学生在一“增”一“减”中体悟到了字里字外


的冰火两重天,在情感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了语言的张力,在揣摩语言中获得了一种高峰体验。】

三、互文植入,揣摩表达之“法”1.预热师: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诗句凝练有韵味,而且是有温度的。同学们读读下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凉意和诗人淡淡的忧愁。师:是呀,张继只身在外,科举考试又名落孙山。这残月、寒霜,的确让人顿生几分寒意。生: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我读出了轻松欢快。师:朝廷平息叛乱,杜甫可以回草堂过上安定的生活,心情大好,因而他看到的是一派明丽的春景。……师:看来,由于诗人有不同的心境,笔下便会有不同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2. 勾连师:(介绍创作背景后)报国无望、奸臣当道、亲人离世……这种种叠加在一起,柳宗元悲愤不已,便写下了《江雪》。现在再想想,同样是写雪景,为什么岑参笔下的雪景是如此奇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柳宗元笔下的雪景却是这么荒凉呢?生:因为柳宗元遭受了一连串的人生打击,情绪低落,所以他笔下的景才会了无生机。生:此时的柳宗元人生灰暗无比,即便是再美的风景,在他看来也是黯淡无光的。师:是呀,外在的景物就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诗人是借这样的“景”抒发内心这样的“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链接

师:我们再来认识《渔歌子》中的渔翁。这首词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情感呢?(出示张志和的《渔歌子》)

生:同样是写渔翁,《渔歌子》中的景象却充满了生机,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位渔翁的内心一定是愉悦欢快的。生:这首词中的景物色彩明艳———粉红的桃花、青翠的山岭、洁白的鹭鸟,可以看出,诗人很享受这种自在悠闲、与山水为伴的生活。

师:其实,张志和也跟柳宗元一样遭受贬谪,但他却寄情山水,怡然自得,所以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从模糊的感性体验,到清晰的理性认知,再进行自主阅读实践,学生的思维节节攀升,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整堂课植入了不同的诗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在比照、勾连中探寻共性,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四、留有余味,探寻文化之“道”师:在永州的十年也是柳宗元坚持斗争的十年,他写下了大量的诗篇,抨击了黑暗的社会现状。他曾多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出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师:现在,你对柳宗元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顽强不屈、勇敢无畏)你看,大雪封山,老渔翁竟岿然不动,与风雪抗争。从他这无言的独钓中,我们能听到柳宗元内心的呐喊———生: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我都不会向恶势力低头,保持一颗高洁而坚定的心。

生:我一心为国为民,却被贬到如此荒凉的地方,真是不公哪!我只有把这一片真情与天地倾诉!

……

师:有人说,从《江雪》这首诗中读出的是绵绵不绝的忧伤, 那他一定是这样诵读的———(指名朗读。读得哀怨。)师:还有人说这首诗在哀伤中包含着力量,读出的是坚守,那他一定是这样读的———(指名朗读。读出了坚毅。)师:这就是经典,不同的人能从中读出不


同的东西。它的文字中隐藏着的伟大精神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全体起立,满怀敬意,齐读《江雪》。

【设计意图:柳宗元在《江雪》中要传达的是孤独寂寞的颓丧,还是孤傲不屈的坚守?遭遇挫折,是像柳宗元那样执著地坚守,还是像张志和那样洒脱豪放?这样的人生哲思,可以留有余味,激发学生寻味诗词人生的志趣。同样,诗词中的“渔翁”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在文化长河中生息数千年。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对“渔翁”形象进行合作探究,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让它作为一种意象深植于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浒澪小学)

责任编辑刘晨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b137de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