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风筝》带给我的思考及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这篇文章,在以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在2013年被移除出语文教材,许多人对此发出了质疑与困惑,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值得中学生来学习,无论是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阿长与山海经》,还是《药》,都有它独特的文学价值。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能读出当时中国处于什么一个社会,人们在这种社会中呈现出一个怎样的心理,所以说前些年我们国家在小学,中学,高中的语文选文上,都或多或少地选取鲁迅先生的文章。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大家忽然意识到,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并不是适合每个年龄阶段的。首先《风筝》这篇文章是选在七年级上册,也就是初一上册。初一,一个刚从小学毕业来到中学的年纪,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称之于为一个真正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能力,更倾向于小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也并没有很大的进步,这时候如果学习《风筝》这一类的文章,他们并不能很好的理解。风筝这篇文章中心思想就是讲的是施虐者的无知与被虐者的无知。这个中心思想别说是中学生,就是拿给高中生,大学生来都不能非常透彻的理解,首先施虐者的无知,指的是鲁迅不让自己的小弟弟放风筝,并用了一些粗暴的手段。但鲁迅在那个年纪却毫不知情,在几十年后,鲁迅偶然想起了这件事情,忽然觉得自己做得很过分,想去补救的时候,询问小弟弟,却发现他根本毫不记得有这一回事情,这也就是被虐者的无知。但在大部分文献中,把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给往封建社会带给人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上引,可是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更多的是鲁迅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剖析,以及对社会的剖析,并没有过多的有同封建势力战斗到底的决心。 把《风筝》这篇文章放到如今的现实社会中来,不难发现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施虐者,不仅仅只是身体上对人的施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施虐。这方面在低龄段的家长上面得到了很大的体现,现在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对孩子的要求也慢慢的开始提高,可能在10年前,在周末只会让学生去学一些语文数学之类的知识,而在现在学生不光要去补习这些学科知识,还要去学习许多的特长,比如弹钢琴,拉小提琴等等,可是试问一句,在小学低段的年纪学习这么多特长,真的有很大的意义吗?许多家长,许多施虐者,打着为孩子好,让孩子从小就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面的旗号,拉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可是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开始就拉着孩子全力的奔跑,那最后孩子可能会在中途就精疲力竭,等孩子长大之后,无论是孩子有出息或者没出息,家长们都会把自己早年时对孩子的培养说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对自己感恩戴德,可是这些家长又是否有想过,孩子在学习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可能是痛苦的?学以致用,学以致用,这个词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可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了这么多特长,到他们真正长大成人的年纪,又还留下多少呢?他们的童年充满了忙碌,充满了不该在他们这个年纪有的压力,他们的脸上没有什么笑脸,有的只是匆匆赶去补习班与特长班的着急。更可悲的是,这些孩子,这些受虐者也丝毫没有感受到自己曾经被虐待,认为自己从小承受这些压力,学这么多的特长,其实是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手段。然后又继续用这个方式来培育下一代,以此往复。 鲁迅先生的这篇风筝,如果放在中学中,那么我们又该以怎样的立意主题来教学这一篇课文呢?是把它引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中,还是他本来的精神本意呢,还是延伸到我们当代社会问题中来呢?这是一个问题,不仅是学生需要思考的,更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现在学生所受到的压力,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老师所给予的。首先是补习班这一问题,并不是说,我们的老师在正常上课的时候并没有把学识教给学生,然后再去周末给学生补课来获得报酬,而是不同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一的,即使老师的教学能力再强,再出色,也不可能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面面俱到,更何况中国现在的班级规模更多的是大班教育,也更不利于因材施教。再有一些老师因为碍于情面受朋友之托,去帮朋友的孩子补课,可能老师并没有因为出于报酬而去补课,但是发展到最后,班上的其他家长看到了这一现象,也连忙拉着自己的孩子去补习班补课,最后就形成了整个班上,不补课的就是另类,不学特长的就是怪物这一怪异的现象。然而我们的老师也并没有去做些什么,而是默许。久而久之,这一现象也就成了约定俗成。也就风靡了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家长的经济压力大,老师的教学压力也大。这一怪异的现象,不得不说,给我们整个社会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现在有些学者在批判我们当代大学生,每天不思进取,只知道在寝室里打游戏,而不去继续学习。可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这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一种错误观念所造成的,大部分孩子从小学的时候就拼命的去学习,去学这样特长,那样特长,就是为了能上一个好的大学。家长老师们就会告诉他,只要上了一个好大学,你们的人生就开始变得轻松了,你们就可以干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大学的空余时间很多,你们在大学也会变得很闲,只要我们小时候非常努力,那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能享受我们的整个人生了。这一错误观念,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今天。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可是也只是小范围的推广,真正有一天推广到全国,并取得显著成效,可能还有一些日子。素质教育在推广,可是我们的家长的观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在重庆部分区县已经取消了小升初考试,意味着孩子们不用在靠成绩来上市区里的重点中学,这听着是一件好事情,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可是实际上呢?家长们就会认为,其实你现在没有学业考试,那么你的中考高考呢?这些家长又过早的去培养孩子们这方面的能力,让孩子们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甚至超前班,这样透支孩子们的学习潜力,真的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孩子们所剩的学习潜力又有多少,对学习的兴趣又剩多少呢? 施虐者的无知与受虐者的无知。小学一个本该天真美好的年纪,应该是一个每天都无忧无虑的年纪,是一个每天都能放声大笑的年纪,而现在的孩子们,每天都是愁眉苦脸,每天都是郁郁不得志,每天脸上都是有着与这个年龄段不相符的忧郁,他们的心中可能就只有一个想法,早点念完小学,初中高中,直到来到大学,他们就能真正的开怀大笑。可是等真正来到大学的时候,可能他并不快乐,可能他得到了快乐。可是他们童年时所经历的那些,那些不应该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承受的东西,那些痛苦,他们已经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了。这就是受虐者这无知的可悲。教育社会的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能改变的,家长们传统的在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改变的。需要新时代的老师与社会共同的去来改变这一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以及有效推广。让家长们知道他们其实是那一个施虐者,从而让他们进行改变。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其实从小的时候就在默默的忍受被虐,让孩子们也改掉这些传统的学习方式,接受素质教育。然后再在他们的脸上露出符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开心的笑容。 鲁迅先生笔下的施虐者是他自己,受虐者是他亲爱的小弟弟。我们当下的施虐者是父母,受虐症是他们亲爱的孩子。原今日之现状早日变革,愿这个太平盛世更为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19c4fb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