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劝学》看荀子的君子观 作者:张晓芳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0期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国流传着许多关于君子的名言警句及故事传闻,君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座审美的高峰,让人心生向往,无限崇拜。君子的地位在儒家经典中被不断强化。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基本上以君子作为德行追求的境界。《劝学篇》更是反复提及君子,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成为君子到底需要经过哪些历练呢?我们从荀子的《劝学篇》略作剖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开篇,荀子便开门见山指出君子所应具备的第一准则,即永无休止的学习。与孟子“性善论”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说:“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具体说,无论德行高尚的君子,还是道貌岸然的小人,他们最初的本性都有“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即恶的一面。这就是人的自然性,它是与生俱来的。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如不加以节制,不仅会影响个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还会扰乱社会秩序,甚至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所以必须经过后天不断的学习,逐渐提升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方可缩短与君子的距离。《儒效》篇说:“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也就是说,师法是摒除恶念、积累善行的重要途径。所以荀子将师法称之为“人之大宝”。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只要肯学习,还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改变自己性恶的一面,还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向君子的华丽蜕变呢?可见,要想成为君子,必须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永无止境的学习。那么到底学些什么呢?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有我们可学习的长处。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学历史,学贤人,学习一切可值得学习的优秀技能,崇高品质,成为君子便不再遥不可及。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劝学篇》还强调了成为君子的第二个条件,即痛苦的磨练,艰难的锻造。荀子认为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所以每一次与恶的本性决绝,都需经历心理上痛苦的煎熬和行动上艰难的付出。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孔子被尊崇为中国的圣人,为了传播自己的仁政思想,一辈子四处奔波,饥肠辘辘,风尘仆仆,却终不改其初衷。颜回一生追随老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但他却不改其乐。伯夷、叔齐避纣投周又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一生花竹、愤世嫉俗、孤标傲岸的郑板桥也在其列。他们拒绝了人世间的繁华,放弃了凡夫俗子的安逸,只为心中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情操,这乃是君子不同于常人的德行,令常人自愧不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a4a81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