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化的作用 【摘要】随着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体育这一社会文化分支不仅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等领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当今的体育不只是过去简单的强身健体的活动形式,而是人们所乐意接受的社会存在必须品,体育已超出人们所能想象的思想范畴,对社会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力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体育及其文化正影响着社会潮流的变更。 【关键词】体育;社会化;影响;作用 体育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人们所乐意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已经对人的社会化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在体育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两种不一样的作用结果。一种是积极的体育效用,一种是消极的体育影响。 一、体育积极作用 1.体育教育陪伴人的一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体育已经发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基本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区域。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个体成功扮演其社会角色的必备素质。通过体育学习,学生可懂得如何与他人,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公平竞争理念,发展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养成关心集体和社会的习惯,并将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体育教育对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有序的,通过对人的经验再造和适应能力的提升,体育可进一步影响并改造人的行为。 2.体育能生产出经济实体,也能衍生出无形的经济效益。体育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体育了,它所派生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已远远超出过去,体育这一富有蓬勃气息的朝阳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体育产业所衍生出的其它辅助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收入资金中,体育无形资产的收入占到60%之多,作用显而易见。 3.体育增进社会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体育以它独特的方式表现国家之间的公平、公正。体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成果,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内涵,以其特有的价值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生活更加和谐,为全人类所喜爱、受益,并以极强的渗透力融入社会各个人群,改变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交往方式。社会中的人在体育生活方面的融入是他们融入社会的主要途径与方式之一,可影响其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等作用。 4.体育其他社会作用。体育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体育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而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育已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社会学的概念中便构成了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的一个部分。人的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通过体育进行的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教育人们更加完整、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领域。 二、体育消极作用 1.体育被无限的夸大而异化了体育的作用。体育在人的社会化中除了具有以上积极的影响外,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当前我国体育也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错误且不符合当前社会规范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我们不能简单的以体育的特“异”性来加以概述,体育何以异化,跟体育社会化的复杂性不能说不无关系,体育范围内这些所有社会不和谐问题只是由于体育异化得来的吗?当然不是,社会的大染缸将每个人改变成不一样的个体,不一样的个体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体育是与人类的生活相同步的,是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有正面的作用力当然也存在与之对应的一些负面的东西,而这些负面的东西自然地对人的社会化也会起着一些不可避免的不良影响。 2.体育被功利后存在不公正性。体育崇尚的是在同样的规则下体现公平,但由于个体的身体条件具有先天的不同而使得竞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不完全公平,特别现在一些体育考核有部分人受先天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达到的情况下,硬性的指标,使得个体在努力达成的过程中心理产生自卑感。过渡到国际竞赛中,体育竞赛随处可见兴奋剂事件、打假球事件、暗箱操作事件,甚至有些个人或者团体为赢得比赛不择手段。这些都是体育被功利化背后不公正的体育误区。体育社会需要营造一个稳定、平等、公正、和谐的环境,让人们更愿意参与到体育中来。 三、小结 体育陪伴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使其生活发生着变化。它独特的社会作用,既有对社会产生正面的作用力,又能产生对社会负面的作用力,如何权衡两者,减少负面的影响,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长期研究过程,也是体育稳定、公平、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体育社会化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力量,和谐社会理念则是体育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谐体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催化剂,为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体育、社会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eaaa10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