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春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时间:2022-07-10 07:46:5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 课型

新授

春望

课时

1

《春望》是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7)第六单元第24诗词五首中的第二首。该单元教学主题是“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所选的几篇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有的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有的寄寓不凡的追求,有的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春望》则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所以本首诗的重点在于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的破败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难点有三:一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诗意,既要理解诗意,又要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对语言发展滞后于同龄人的聋生而言是非常难的;二是诗是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所见所感所想所思,所以补充写作背景、社会背景、诗人经历,对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尤其是颔联,以乐景写哀情、寓情与景,教师提供对该联诗的不同理解,降低难度,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对本首诗的教学,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杜甫的字、号、代表作及诗风、评价等,了解杜甫创作的四个时期,


了解杜甫与安史之乱,观看《中国十大王朝·安史之乱》,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铺垫;第二课时则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思情悲己的情感。

工艺美术高考方向)一年级的是11学生都很喜欢诗歌,因为它短小、韵律感强。但是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11名学生听力损失均为一级,配备助听设备情况不一,1人安装电子耳蜗,4人双耳配戴助听器,5人单耳配备助听器,1人因为带着助听器耳朵疼而不戴助听器。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其中5人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其余同学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相当于或略低于普通孩子六年级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就更低了。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对难点的学习:第一,采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诗,在小组分享、班内分享的方式,解决教学难点一;第二,聋生由于对历史知识涉猎有限,特别是对于具体朝代的盛衰、诗人的人生经历知之甚少,所以采用教师和学生一起找资料,一起学习的方式,解决难点二;第三,赏析名句对聋生而言是另一个难点,采用教师引导点拨和小测的方式,逐步帮助聋生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德育渗




透。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2.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诗意。

3.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并能结合实际简单讲解。 4.培养聋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首先观看图片,谈对春天的理解与感受,带着是否与自己感受相同的疑问,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始终,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体会情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质疑、交流的方式,完成研读赏析;通过小测检验学习效果;最后在朗读中结束本节课。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对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积累常用实词的含义。 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 用自己的话讲解诗意。 领会标题中“望”字的含义。 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多媒体 课件

教师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习活动

2.搜集背景资料,推荐给学生。 3.设计学案。 4.朗读音频。

学生准备:1.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学习老师推荐的资料。

2.自主学习《春望》,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画出不懂的词、句。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计依据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校园的图片,旨在课标指出,内萌芽的树、含苞待放的花、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的照片),用一有感受,春天个词或者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孕育着希望,体的、直观受。

的事物,结

学生看图片,谈感受:万物活力,心情是复苏,生机勃勃,同学们愉快的愉悦的,为体活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春望》境、诗人的感累,帮助聋诗人的感受和大家的感受一样情做铺垫。 吗?(学生说不一样)我们一起 走进《春望》,看诗人在春天看到 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表达了怎

文字。


样的感情。

教师板书:《春望》 二、作者:

教师幻灯片出示:







杜甫,字___,自号_____。唐掌握情况,便代伟大的_____主义诗人,其人被于个别指导。 考纲要求: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诗风沉郁雄浑。

学生抢答。 三、朗读 1.读准字音:



重要作家、本常识。

课标指出:

教师在幻灯片上画出难字:的同学读,溅、抵、搔、簪 学生回答。 2.读准节奏:

查预习情况。 读,培养语

感。



方式:学生在书上划分节奏, 限制,聋生易 请一个同学在幻灯片上划分节读破词,此设 奏,师生共同点评。

3.自由朗读 4.跟着音频朗读。

聋人语感。




四、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课标指出:词意。



方式:教师出示重点字词;字词的意思。 诗词,借助学生边读边理解;教师巡视;学 生讲述重点字词的含义。





2.学生提出在预习中不理解基本内容。 的词。



方式:学生会的词,互相解 答;学生不会的,教师指导。

意识。



3.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诗意。 课标指出:方式:选择一联自己喜欢的言讲讲诗意,诗,小组内交流;自愿在班级内表达自己的理解。



解组织语言、表达意思,的情境中,使自身局限,到的词句,途径之一。

看(听)表达、应对

4.教师指导突破聋生理解的


难点,对颔联的理解。 的能力。

方式:教师幻灯片出示两种 理解,学生认为哪种理解有道理,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手。 最后教师总结。

5.朗读诗意,体会情感。 五、研读赏析





课标指出:

1.思考:你从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或的基础上,诗句中体会到?

解、欣赏和

方式: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态度,鉴赏板书。

国都沦陷 城空人稀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 忧国忧民恨别

力。教师要品的形象、加强指导、巧,珍视聋生拨,不以教

2.诗中运用哪些艺术手法? 独特的感受、方式: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体验和理解,适时引导,与学生边交流边板书。

首联:对比衬托 颔联:对偶拟人 颈联:夸张 尾联:细节描写

践,不以模自己的发现。


3.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六、合作探究



验和思考。

1.标题中“望”字的含义。 方式:学生谈理解,多数学生能够理解“眼中所见”,教师提维能力,丰示学生看写作背景,领会“望”的深层含义“心中所盼”

2.归纳主题

语言表达。 理解。



方式:采用填空的形式,结 合板书,完成主题归纳。

3.拓展美读,感悟情感 4.课堂检测:连线题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望》 将诗意写在积累本上。

力。



考纲要求:

作业1为基础作业,全体学名句名篇。

2.《春望》与《月夜》都是生完成。作业课标要求: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2为能力提升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作业,基础好训练,重视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语言积累。上各有什么异同?

完成,基础弱组内探讨。较、归纳、


探讨, 力。



春望 杜甫

首联 对比衬托 国都沦陷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 颔联 拟人对偶 悲伤 颈联 夸张 思念家人

尾联 细节描写 苍老 忧国忧民恨别



《春望》学情分析

工艺美术(高考方向)一年级的是11学生都很喜欢诗歌,因为它短小、韵律感强。但是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这11名学生听力损失均为一级,配备助听设备情况不一,1人安装电子耳蜗,4人双耳配戴助听器,5人单耳配备助听器,1人因为带着助听器耳朵疼而不戴助听器。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其中5人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其余同学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相当于或略低于普通孩子六年级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就更低了。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对难点的学习:第一,采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诗,在小组分享、


班内分享的方式,解决教学难点一;第二,聋生由于对历史知识涉猎有限,特别是对于具体朝代的盛衰、诗人的人生经历知之甚少,所以采用教师和学生一起找资料,一起学习的方式,解决难点二;第三,赏析名句对聋生而言是另一个难点,采用教师引导点拨和小测的方式,逐步帮助聋生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春望》效果分析

一、从整体上来说,这堂课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重点——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联诗讲解诗意,通过提供扶手完成了对难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对艺术手法的赏析,通过填空完成了对主题的归纳,总之,整堂课在师生的顺畅交流下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二、能够关注到不同理解层面的学生,遇到难点,如先让学生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词义、交流诗意,与理解能力强的带动影响程度相对弱的同学,共同提高;对不理解的地方,主动质疑,同学们互相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了聋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在体会诗人情感的环节,同学们大胆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适时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聋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聋生的体验和思考。


四、学生积极出动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95%的学生发言积极,走进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情,能够与同学热烈讨论,突破难点。教学效果满意度高。

五、通过课堂小测,学生的正确率是100%,充分表明学生已经理解六诗意,达到了课表要求的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显的古诗文的目标。

《春望》教材分析

《春望》是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7)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二首。该单元教学主题是“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所选的几篇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有的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有的寄寓不凡的追求,有的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春望》则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所以本首诗的重点在于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的破败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难点有三:一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诗意,既要理解诗意,又要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这对语言发展滞后于同龄人的聋生而言是非常难的;二是诗是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所见所感所想所思,所以补充写作背景、社会背景、诗人经历,对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三


是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尤其是颔联,以乐景写哀情、寓情与景,教师提供对该联诗的不同理解,降低难度,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对本首诗的教学,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杜甫的字、号、代表作及诗风、评价等,了解杜甫创作的四个时期,了解杜甫与安史之乱,观看《中国十大王朝·安史之乱》,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铺垫;第二课时则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思情悲己的情感。本堂课为第二课时。

《春望》评测练习

一、归纳主题

描写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_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向往_______渴望________的愿望。 二、连线题

感时伤别见名利之景

《春望》课后反思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诱发内心伤感的诗句

簪。 本堂课的亮点:

写战火连绵久盼佳音,抒发战一、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始终,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体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诗句 情感。

深。

二、整堂课做到了有的放矢,重点难点突出,而且教师能化难为用生活中的细节刻画诗人苍

易有效的提供扶手,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老忧愁的诗句

三、教师教态大方自然,举止得体;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课心。 件精美清晰。 表现长安春日满日凄凉,传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四、注重培养聋生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能力。 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

金。


本课教学中,用自己的语言讲诗意,需要聋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表达意思,像这种引导聋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是聋生克服自身局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珍视聋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体会诗人情感及从那些诗句体会到的,培养聋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加强对聋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聋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聋生的体验和思考。

六、整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 培养聋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词义、交流诗意,与理解能力强的带动影响程度相对弱的同学,共同提高;对不理解的地方,主动质疑,同学们互相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需要改进的地方:

将更多新媒介引入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春望》课标分析

一、诗歌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课标要求: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唐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春望》是诗人困居长安时一首有代表性的诗作,表达了诗


人浓烈的爱国情怀。学习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增强文化自觉,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国中华文化。

高校聋人单考单招考纲要求,识记教材中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能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所以,无论从继承传统文化还是从升学的角度看,本课的教学都处于重要的位置。

二、课标指出:学习诗歌,有助于培养聋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聋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诗意,需要聋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表达意思,这是聋生克服自身局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中,培养聋生初步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体会诗人情感以及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体会首联描绘的画面等,珍视聋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聋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加强对聋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聋生的阅读实践,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聋生的体验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


度,鉴赏古代诗文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聋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0a7800a6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