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参考题目 中国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在古代,孝有多重含义:“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了推行孝道,儒家经典里编有《孝经》,更有通俗读物《二十四孝》在民间广为流传。孝的文化在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你如何评价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里如何继承“孝”这一传统美德?提倡孝道的现实意义何在? 2、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混乱,孔子、墨子都主张用“爱”这个药方来疗救。但是,他们两人的爱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爱是仁爱,墨子的爱是兼爱。 “仁爱”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具体说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人。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说就是波纹差异——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即每个中国人根据与自己血缘关系的远近、或有无血缘关系,来确定与别人关系亲密程度的远近,这是爱有差等。而墨子的“兼爱”,则是不分亲疏、贵贱、等级、差别,一视同仁的爱。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华夏夷狄,统统一样地爱。墨子的兼爱是一种类似基督教的博爱,但却被孟子斥责为“无父无君”。 试比较“仁爱”与“兼爱” 3、 除个别儒家(如荀子)之外,大多数儒者都主张人性是善的,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论最有代表性。而法家尤其是韩非子不赞成性善论,对人性的趋利避害多有论述。 儒家从人性善出发,重道德而不重法律,主张以德治天下;法家则从人性趋利避害出发,重法律而不重道德,主张以法治天下。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刑治和法治的结果,是人们“不敢作恶”。礼治和德治的结果,则是“不想作恶”。哪个更好? 试比较儒家、法家的治国主张。 4、 有人说:中国古典建筑是木结构,西方则是石结构;中国建筑是群体的,西方则是单体的;中国建筑是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人住的是院子,西方人住得则是房子…… 结合具体建筑谈谈中西方建筑差异以及成因 5、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及成因 6、“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传统文化人物,谈谈“儒道互补”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7、你怎样理解宗教和信仰?谈谈你对禅宗的认识 8、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试比较中西方饮食差异及成因 9、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你怎样看待它的特征和价值?试比较中西医学差异 10、请结合具体诗歌,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及成因 11、请结合具体古典诗歌,谈谈中国古典诗歌里为什么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独特的爱情观、友谊观? 12,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9c795802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