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改变什么(2011远程研修总结)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年暑假远程研修总结 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 李银方 “培训是给老师的最好的福利。”两年前听完吕校长说完这句话很有点不以为然,为期三年的远程培训结束后,当时心里真有点惶惶然,感觉今年是不是没有了远程培训,自己会不会失去工作的方向,当听说今年还要举行远程培训时心里那个激动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十天的时间,悄然而过,这一阶段的培训以将结束,感觉自己又收获了不少。但是我总是感觉自己想学的知识还太多!这段时间每参加一次培训活动,都能使我聆听到了最前沿的声音,观摩到了最经典的课堂。在聆听智者的教诲,参与伙伴们的探究中,我所获颇丰!每一次活动带给我的都是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每一次培训都让我切身感受到我们教师该如何从一个教书匠向一名知识型、教研型的教师转变。现在我简要的向学校汇报一下近期的学习情况。在这次研修中有两点体会最为深刻。 1.“探究”——教学中必用手段 以前总认为上课进行探究浪费时间,没有单纯的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取知识快。通过这几年的远程培训启发很大。课堂探究对学生的多元培养可谓意义重大。 探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让学生形成假设,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让学生自己总体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让学生自己进行数据分析,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探究让学生自己分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沟通能力。 探究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提炼的能力。 所以探究对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多方位的培养,探究会成为一种加速度发展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随着学生的适应及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必将会呈现一种加速度发展的趋势,所以再有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2.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刻不容缓 在这次研讨班学习中几位教授的讲解,真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我找到了一些难点知识的源泉,有效地指引了我们开展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向,理清了我们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明确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学生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目标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其核心理念就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的内涵慨括为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等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总的来说新课程表现在①教材由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②课程由校本课程对应国家课程;③教师由传授型到研究型;④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 总之,通过本次远程培训学习我感受到了思想的进步,教学理念的进步,我也深深理解了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将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要将这次学习的知识和体会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的的同时,更好地适应中学化学教学所需。通过这次学习我也结交了不少的专家和朋友,这为今后的学习与交流创造了良机和平台,我会注重与其他教师(同学)和专家的合作与探究,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适应时代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和造就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da57ef102de2bd960588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