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DOI: 10.16657/jki.issn1673-9132.2016.01.196 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活动便是游戏,但是玩具争抢问题也随之产生。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时常看到,由于幼儿不善合作或者不会合作,导致出现为玩具而出现面红耳赤,加之孩子不能正确看待而赌气一个人玩,不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交流,这样对幼儿的自身发展和人际交流带来了消极后。如何引导幼儿解决争抢玩具的问题,学会真正地分享行为呢?如何让他们形成优良的思维和行为意识,从而在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步一去研究和探讨。 一、幼儿争抢玩具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争抢玩具的频率较高 幼儿的活动中游戏占据很大一部分,因此,孩子们接触玩具的机会也很多。所以争抢玩具的时间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段,如餐前、离园前等。通过观察,我发现这种争抢不仅发生在各个时间段,而且就发生频率来说也是非常的高。由此可见,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当然,这种争抢的持续时间比不是很长,大凡都在3分钟之内。 (二)争抢过程中的大部分幼儿具有“反抗者”形象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分析请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在拿到玩具后将其占为己有。对其他孩子想要分享该玩具的想法和行为置之不理,采取忽略策略。而在教师干预后,这类孩子会消极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拿出多占的玩具,但是对于剩余的玩具的占有欲则更加剧烈,保护意识也会增强。 二、争抢玩具现象产生的主管和客观原因 (一)客观因素 1 / 3 客观因素主要有教师、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在幼儿园活动中,有些教师纯正传授孩子知识技能,缺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培养,这点尤其体现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上。 其次是幼儿园自身条件无限,缺乏充塞的玩具。再次是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等方面不够重视。最后,社会有时候不能为孩子提供道德意识发展的优良的环境。 (二)主观因素 在我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争抢事件是由于孩子缺乏分享意识造成的。如很多孩子在拿到玩具后将其据为己有,不与其他同伴分享,虽然在教师的干预下被迫交出玩具,但这只是一种屈服于教师权威的外在干预,并非自身所愿,更不是发自内心。因此,在这类游戏过程中,不管分享与否,这类孩子都体会不到游戏所带来的真正喜悦,反而会产生不悦,甚至是仇恨情绪。合作意识的强弱也是影响幼儿争抢行为的一项主管因素。在争抢现象之外,也有幼儿学会了合作。如在一次组装玩具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想要做得更好,就需要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可以看出,主观原因引起的玩具争抢是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幼儿争抢玩具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解决方法就是增强玩具的数量,如果仍然出现争抢现象,则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训话式教育。 如,在第一、二节课后,教师安排幼儿进行拼接游戏,全班学生则围着桌子等待教师分发玩具,每张桌子周边坐4~6名幼儿,每桌分配一大盒玩具零件。 时间:2015.11.20上午 地点:xxxx大三班 事件:我们有玩具玩了! 幼儿A:“老师,×××抢我的玩具!”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3184c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