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型社会”中小学教育反思

时间:2022-12-11 16:28: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两型社会”中小学教育反思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校园,作为教育者,高兴之余,应思考在推进长 “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教育如何借力发展,取得先行优势,我认为首先应对教育现状进行理性反思。

五十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判断——《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诉求》对成就与问题描述如下:

取得的成就:第一,中国的基础教育赢得了整体质量和全局效益;第二,中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学习者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中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学习者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第四,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深厚历史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问题和弊端:第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二,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忽视学生的生命成长。

从区域的角度看,地处华新开发区的学校,师生流转异常活跃,资源配置体现出不可选择胜。具体表现为优秀师生往城市流,其他的生源则流人农村学校,其结果是教育资源配置日益两极分化:强校获得优秀师生,获得更多的择校费,强者值强;薄弱的学校教师配备不全,留不住优秀的学生,学校设施残缺,外扶不足,缺乏内生功能,


修修补补,勉强维持这种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格格不人。社会要求教育现代化,政府官员呼喊着教育现代化的口号,学校则年复一年等待着实现现代化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耐不住的教师走了,有底蕴的教师走了,年轻的教师走了。连锁反应还在进行,好学生失望了,走了,家长有门路的学生走了。教师时常感叹: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少了课堂没有了气氛。校长也常常问:“到底怎么啦?”其实校长比谁都更清楚,校长在人前不说,实际上校长看到了学校肌体的衰弱,正在时刻小心地修补这艘漏水的船。这是教育者的遗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之痛,是建设“两型社会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成就应该发扬光大,而对问题与弊端的再反思更有深远的意义。五十年留下三个“忽视”,令人遗憾。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决速成长中的孩子,教育却忽视了最有价值的东西——个性、能力和生命的培养与呵护,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悲剧。

长期以来,教育的目标就是升学。为了根治这一顽疾,新课程标准似乎给出了一剂良方,无奈社会还是依然依赖试卷——转学、升学、考公务员、提干等,都少不了一份考卷。

新课程标准也不能独自担当改善教育环境的职责。新课程标准是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制定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教育和社会的“综合症”,其成因有教育内部因素,也有教育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是关键。片面追求升学率表现在学校,病根在社会。因此,理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网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即感于此,知求索教育真知的艰难,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882d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