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7 05:1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其中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的朋友,具体名字、生辰不详。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诗的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冷寂。“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诗人写中庭月色,却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凝神伫立的望月人。“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样一来本句就是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耐人寻味。诗人在这样的夜晚驻足凝望明月,“冷露”与“无声”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致的轻盈无迹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凝神已久。在微凉的秋夜,诗人久久望月,自然而然地想到肯定不止自己一人如此。“人尽望”三个字,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蕴藉。“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酒落。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时,我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在明确诗




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根据语意,根据诗中作者所表露的情感读出对诗意的理解,尽量读出诗作的神韵。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诗句边展开想象,一是借助诗句展开想象,二是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三是联系传说故事或搜集到的民俗资料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对于中秋节并不陌生,我在教学中重在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庭院内的月夜秋景、微冷的秋露和冷寂的桂花幽香,同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面对一轮圆月,诗人作何感想,对友人会有着怎样的思念之情。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人尽望”可以适当加重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要读得悠远、绵长一些。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古诗词中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再如袁枚《随园诗话》中,“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我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加深对“不知秋思落谁家”句的理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或传说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诵读感知先有情,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912f4326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