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 分清象征与比喻。 教法:学法 朗读、讨论、启发 教时:一课时 教具: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了解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歌 四、思考“路”的含义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 教法点拨:可将思考练习题二和思考练习题三结合串解。 诗中的林中岔道象征人生岔路。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明确: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五、问题研讨 1.全诗可分成几部分内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选前之望”“走中的想”“将来的忆”。“选前的望”写诗人面对林间不能同时都走的岔路的深思、犹豫和决然;“走中的想”写诗人虽然作出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心中的理想和现实之路的矛盾,使诗人心中交织着留恋、无恋、决然的复杂心理;“将来的忆”写诗人想象将来对现在选择的回忆,强调了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充满了对选择的未知和感叹。 或者是(2)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明确: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一条大道,也正因为如此,这条路更显得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或是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151791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