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标准》中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十大理念的仔细研读,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多地方要完善和改进。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才能更趋合理,教学工作也才能不断创新。结合我所在的学校的具体情况,就自己对《课程标准》中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包括:(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在思想上要做到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难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几个原因: 一、 缺乏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该用什么方法来解题。这样的问题主要在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会总结和积累,基本上连常用的解方程思想、类比和联想、数形结合思想、待定系数法、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都没有掌握好。在听老师讲题的时候不懂得怎么去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 不会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在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时,不是太小,就是太离谱。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因此,学生很少能够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提高学习成绩。 三、 存在着严重的思维惰性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在上课的时候只会听老师讲,而不会主动的思考问题。一遇到有点难度的题,要么放弃,要么就是等着老师讲,没有先主动思考或者和同学一起探讨。就因为存在着思维惰性,使得他们对学习数学感到非常的吃力。 四、 存在思维机械化 思维机械化常伴随着思维的惰性而存在。思维机械化主要表现在解题的时候,会做某道题,但是不会做与这道题同类的题。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太死板,头脑不够灵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以上学生出现思维能力受阻的几种情况,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培养手段。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此外,还应加强分析、综合、类比等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考的训练,提高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解题错、漏的剖析,提高辨识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证)的训练,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等。 2、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 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在体验中提高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 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4、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认为:数学课不应该是让学生背数学、记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让学生“做” 数学,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学生“做”数学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来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公式等现象,而且它 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5、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3f5df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