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17)

时间:2023-01-29 11:2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言语中心主义:亦译“逻各斯中心主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对其以前的形而上学体系的称呼。德里达认为以前这种哲学体系中,言语具有特权,书写则是从属于言语的。解构主义就是要解除这种言语的特权地位,并取消言语与书写之间的对立。认为言语与书写都有差异性。语言都来源于一种“原文字”(也译为“原书写语言文字”“原书写”),书写语言是一种持久的符号,包含了语言符号的整个领域;书写语言更能表现出语言的结构,言语单位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书写语言中才能得到阐明,而且只有在一个词能作为一个例子被重复、引用和产生时,它才能用于指称,而且这种特性只存在于书写中,而不存在于言语中。德里达用这种观点反对言语的特权地位,反对能指与所指的对立,反对在场的本体论,以建立一种主体客体统一的哲学

在场的本体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对把客体与主体对立的形而上学的称呼。认为他之前的哲学体系的本体论均以一个外在的参照物为基础、本原、心和出发点。所谓“在场”即这种在现象背后的存在。认为这种在场的本体论总以本体与现象的对立为基础,并派生出真与假、实在与虚构、先验与经验、理性与观察、事实与价值、客观与主观、结构与现象的对立,并认为前者先于后者。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着重于推翻这种在场的本体论,认为这种在场的本体论是言语中心主义的来源,并以批判言语中心主义作为推翻在场本体论的主要方法。



文字语言学:亦译“书写语言学”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用语。指研究文字语言的学科。德里达认为,在以前的哲学体系中,言语具有特权,书写则是从属于言语的,即是言语中心主义。如取消这种言语中心论,与声音相对的文字语言就显示出自己的生成能力和规律,这种文字语言学比言语中心主义更能说明问题,它表现出一个符号永远与另一符号相联系,只有从一个参照系统出发才能得到了解,这种一个符号联系到另一个符号的情况叫做踪迹。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破除言语中心主义中的逻辑联系,以呈示其一记号与另一记号之间的联系没有客观基础,而是人的主观联系。



本体平等:英国哲学家巴什勒(J.Bashile)用语。指摒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异质的平等,即用不同的标准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对象。巴什勒崇尚异质平等观,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不论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每一个自然复合体都有同样的先在性,没有哪个复合体比别的复合体更有优势:

吸纳:英国哲学家巴什勒(L Bashile)用语。指接纳、接受新的或新奇的性质到一个复合体中。认为它不等同于生成、变化,当一个复合体接纳新的性质到其整体中时是吸纳,而事物自身发展形式的改变是变化。他反对任何想将一种模式变成其他模式的基础或规范的企图。



深度模式:美国学者杰姆逊 (Frederic Jameson,1934)用语。指在文本解读或阐释中起决定性依据作用的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系统。就时间而言指作品的“历史深度”;就空间而言则指视觉艺术的“空间深度”。杰姆逊区分了四种深度模式:黑格尔或马克思的深度模式;弗洛伊德主义的深度模式;存在主义的深度模式;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深度模式。



无深度性:美国学者杰姆逊(Frederic Jameson,1934)用语。指深度模式的消失与平面化表述。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种特征。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是抹去历史的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为商品化与平面化的波普艺术,因此在后现代主义文本中,


阐释的深度模式不复存在。



超空间: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迷失。该词原指数学上的多维空间或非欧几里得空间。林奇(Keviu Lyuch)在《城市的形象》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描述现代都市的复杂空间,指出现代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复杂,成为一个超空间,置身于超空间中的主体失去了熟悉的参照物,丧失了把握城市空间的能力,出现了空间迷失。美国学者杰姆逊(Frederic Jameson,1934)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概念,把它运用到对整个后现代社会状况的描述中。认为现代都市是一个超空间,而整个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大的超空间。空间迷失不仅发生于现代大都市中,而且在资本主义的非中心化的新闻传播网络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的那些“地方的、国家的、跨国的阶级实体”里,人们已经没有能力个别地或集体地标定自己的位置。这种后现代的超空间弱化和损伤了人们的行动和斗争能力。

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重要概念。对本质主义的否定。旨在知识的创新,为人类重新审视世界提供立足于生活形式之上的脚手架。强调世上各种现象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普遍本质,而是像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那样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相似性。

去中心化:亦称非中心化、解中心化、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用语。对现代主义强调中心主义的一种否定。现代主义强调基础、权威、统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对此加以拒绝,主张无序、不确定性、异质性,目标是拆除或消解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倡导开放性、多中心、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把差异性、多样性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根据。

主体虚化:后现代主义用语。指在后现代背景下,主体已不需要存在,可以被抹去。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体,认为今天的主体已经丧失了肯定的积极的主动的意义,不再表示为一种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是表现为对于世界的依附,对于外在于主体的各种社会力量的依附,因此可以被虚化。

附魅:后现代主义用语。指某种事物存在着非人力所能左右的神秘力量。人们通常认为,自然或神具有附魅性质,科学是消除这种神秘力量的强大武器。但有人认为,科学本身也是附魅的。



祛魅:亦译“解咒”。后现代主义用语。指驱除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隐秘力量。即否认自然具有任何主体性、经验和感觉,否认任何远距离作用。认为现代科学具有祛魅的性质和功能,是导致自然祛魅的重要力量,它使泛灵论遭到了彻底否定,自然神论变成了彻底的无神论,整个世界都被祛魅了。



返魅:后现代主义用语。指祛魅的反向运动。认为20世纪下半叶关于科学性质、现代科学的起源的一些新认识,以及科学本身的新发展,对心身问题的思考等,使得科学与祛魅之间貌似必不可少的联系正在被割裂。于是,祛魅过程出现了逆转,科学的返魅开始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6fae84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