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12)

时间:2023-01-20 14:22: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合法性危机:德国哈贝马斯用语。指晚期资本主义的价值危机。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中提出。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一方面表现为意识形态危机,即早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劳动与资本“平等”交换的传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已处于崩溃的边缘,难以确保其合法性地位,而资产阶级还没有找到可以取代它的令人信服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表现为政治危机,即晚期资本主义已难以维持群众对指导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各种原则的忠诚和对当代资产阶级政治秩序尊严的认可。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是经济体系没有生产出大量消费价值;政府部门没有制定出合理决策;提供“合法性”概念的机制没有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文化体系没有充分阐述行动的意义。这种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所能容许并能控制的范围内,因而没有触及经济制度,是一种合法性危机,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公共空间:亦称“公共领域”。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关一般利益问题的公共讨论能够得到体制化的保障,形成所谓公共意见,以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它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或讨论构成,在这种对话和讨论中,作为私人的个人自由地集合或组合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他们作为公众行动时,他们既非作为职业者从事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法人隶属于国家的法律规章并承担服从的义务。公共领域的特征是非强制地参与,在体制化的保障之下自由、公开和理性地讨论普遍利益问题,促使公共权力的合理化。德国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概念,是介于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解的公众舆论领域,它既独立于政治系统,也独立于经济系统。在这里,公民通过对公共事务进行自由公开的讨论与论辩,形成公众舆论,以监督国家权力和影响公共政策,从而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

世界观解咒:德国哈贝马斯用语。指生活世界不再受神秘色彩的世界观控制。认为普世式的宗教在不同的地方发展起来,导致不同的“文化领域”的区分,以及具巫术和神秘色彩的世界观解体。代之而起的是由此种宗教观引发的一种普世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相信一个有意义和有秩序宇宙的存在,而人类在此宇宙中具有其特定的位置。哈贝马斯认为世界观解咒是导致生活世界理性化出现的前提。



旨趣:德国哈贝马斯用语。在《知识与旨趣》中提出。指人类先验的普遍的认知旨趣或知识构成的背景因素。即知识一定关联着某种先验的对问题处理的趋向和渴望。他把认识分为先验与经验两部分:先验部分包括认识中的许多先验框架和旨趣结构,科学理论和知识正确性的根据;经验部分是由前者形成的可能的知识。先验旨趣结构分为三种,每种结构直接制约着一定类型的知识。技术认识旨趣是人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技术控制,促使人们通过掌握技术、运用工具去支配自然界,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这个领域中,人们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即劳动使人的主观愿望在自然界得以实现。实践认识旨趣是人们为了共同生活而相互交往,促使人们去建立文化世界的相互了解。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解放认识旨趣是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旨趣,它通过对社会的批判,解除人们所受到的意识形态上的束缚,使人们不但克服自然界的阻碍,而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认为以社会批判为主要内容的解放认识的旨趣是前两种认识旨趣的联结点。这种认识论观点与作者的社会批判理论及他的“激进的改良主义”(主张个性解放,争取思想、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结合在一起。



惯习:法国布迪厄用语。用以说明社会实践逻辑的核心概念。指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禀性是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人们


后天获得的各种生成性结构系统,它塑造、组织着实践,并生产着历史,而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它构成了我们主观性的社会结构,这个结构首先通过我们最初的经验(第一习惯)然后通过成人的生活(第二习惯)建构起来。它是一种通过长时间生活实践累积下来的,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习性,如没落王孙虽已没落,仍无法降格习惯庶民的生活。即它是在日常生活中视为当然的东西,在另一环境中可能未必视为当然。



场域:法国布迪厄用语。用以说明社会实践逻辑的核心概念。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它是一种人为的社会建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主化过程后逐渐形成。它是由附带一定权力(资本)的各种位置之间形成的一系列客观关系的网络,是一种结构机制和运作、争夺和投入的空间,是一个力量场和斗争场,每个场域的特征既取决于特有的合法资本,又表现为能动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认为场域一般可分作资深者与资浅者,或掌握资源者与资源匮乏者。常掌握资源者,会用狮子策略,表面静默,但力量强大;而未具资源者,则要挑战既得利益者,于是虽然力量较小,但是会点起战火。提出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清楚描绘场域边际,场域特色,里面有何种角色、筹码是什么。认为,通常筹码有: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一种不同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新型资本形式。由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演变而来。经济学家洛瑞(Clenn Loury)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从社会结构资源对经济活动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它是诸种资源之一,存在于家庭关系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中。社会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法国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普特南(Robert Putnam)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波茨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处在网络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人动员稀有资源的能力。”美国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表现为相互关心、相互依赖关系的无形资本,它具有两种性质:一是具有不可转让性;二是对于受益者来说,它不是一种私人财产,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美国华裔社会学家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中并可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结构化理论:英国吉登斯提出的社会学理论。在对功能主义理论以及后帕森斯时代的多种理论传统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将之改造、融为一体而创建。该理论强调“结构的二重性”,即社会结构是由具有能动作用的人在互动中构建的,同时,这种由互动构建的社会结构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社会互动。他认为,结构是行为者在跨时空的互动中所使用的“规则”“资源”。规则是为行动提供的一种明白易懂的方法或程式;资源指行动者用以完成某种事情的工具。行动者在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时,在时空中维持或再生产出结构。把“行动与结构”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两个最重要方面,认为人创造了社会,同时也受到社会的严重制约。这是其结构化理论最具创新、最显特色之处,它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



脱域机制:亦称脱离机制。英国吉登斯在分析现代性时使用的概念。指把社会关系从彼此面对面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抽离出来的制度。即社会关系日益脱离共同在场的情境,并通过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进行跨越时空重构。认为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时空分离及其不断地重新组合产生社会生活的时空“分区”。时空分离保证了空间有序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及可预测性,使时空得到延伸。行动者在更广阔的时空区域内进行互动,调整自身的体态和自我,目前(和将来)的行动得到维持和再生产。吉登斯认为,脱域机制从本质上带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机制比传统制度给日常生活提供更大范围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45a523f7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