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

时间:2022-06-30 20:09: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的策略。

把画图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于孩子年龄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孩子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常用的画图的方法。

1)线段图: 案例:

题目:张老师要买一个打印机,乔老师要买一件毛衣。 打印机:800/ :200/

商场促销活动,如果购买500元以上的商品就把超出 500元的部分打八折。

:两位老师合着买比分着买能够省多少钱? 课堂上学生出现两种方法:

方法一:800-500)×80%+500+200=940(元) 800+200-500)×80%+500=900(元) 940-900=40(元) 方法二:200×(1-80%)=40()

当时许多同学不理解第二种算法,使用方法二解题的同学把图画在黑板上,而授课教师又适时的把第一种算法的线段图画在上面,学生通过两各图的对比,恍然大悟!真正省的其实就是那200元的20%,所以是40元。这道题突显了

通过画线段图把这种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了。 2)树图

这是课标教材教学内容“搭配”。两件上装三件下装实行搭配,最多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图非常清晰,一件上装与三件下装实行搭配,再拿一件搭配三种,

这是三种,这也是三种,一目了然。这就是老师们讲的树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不断的去发现规律,如果再多一件上装会怎么样?再多一件下装又会怎么样?通过画图进一步的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是非常直观的。

3)集合图

例如,我觉得这个题出的挺好的,一般教材用的不多。但它是很重要的一种解题方法。在这个统计表上,把参加语文或者数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名单列出来,参加语文小组的是8个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是9个人,但是从表中的人数中数不出来17个。所以那个孩子说,这两个小组没有17人人呀?

怎么办?这个问题按逻辑思维是推不出来的,明明98等于17,但是实际没有17个人。哪去了那几个人?那个孩子说,画一个图表示清楚了,这就是集合图。原来这三个人是重合的。

它既是语文小组的,又是数学小组的。 4)示意图

除了刚才介绍的几种图以外,孩子们有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框框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思维的特点,可能画出一些让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他所明白的一些图。比如前面刘德武老师介绍的那些,就是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己画的图。所以我们特别提出来,作为教师要尊重孩子们,特别是当孩子们的示意图画出来的时候,可能是非常的嫩稚的,可能是非常不成熟的,但是我们要很好地、认真地去挖掘他的思维价值,保护孩子们创造的积极性。


2、列表的策略。

列表的策略,有时候我们也叫列举信息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

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谈到列表,其实在前面我们介绍的一些案例当中,也看到了施银燕老师那节鸡兔同笼的课,就是在让学生通过列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实行解决问题的。其实在列表的过程当中,施老师也用到了另外一个策略,就是尝试。

3、尝试的策略。 尝试的策略,简单的说就是你不知道该从哪开始的时候,能够先猜一猜来实行尝试。但是猜测的结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并且要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去实行调整。我们也看到了刚才施银燕老师那节课,她也是让学生在列表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实行调整。腿多了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了怎么办?就把兔子的只数减少一点;当腿少的时候怎么办?把鸡的只数调整一下。实际就是一边尝试一边调整,然后通过列表来解决这些问题。把猜测的结果放到问题中间实行调整,直到发现了准确的答案。

4、模拟操作策略。

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实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是用案例来说明问题。

一位老师在讲最小公倍数问题的时候,用到了模拟操作的一种策略。这还得从植树问题谈起,当时,学生对点和段的理解不够深刻,于是每个人发了一个学具,上面画着刻度然后把那个小树插在上面。间隔两米种一棵树,间隔两米种一棵树,学生通过操作很快的就发现了,点数跟段数的关系。之后,学习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条路的一侧,准备每隔两米插一个小旗,实际上就应该插在三米、六米、九米(口误,应该为2米、4米、6米)这样的位置。每隔两米就是每三米插一棵,随后又改成每隔三米插一个,就等于在四米、八米、十二米(口误,应该是3米、6米和9米)这样的位置上插小旗。(这里是想利用这个例子向老师们说明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要在字眼上抠学生,更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题目。

让学生在学具上先插好,然后提出问题:究竟哪个旗子可以不动?通过这个操作, 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5、逆推的策略

逆推也叫还原,就是说从反面去思考,从问题的结果一步一步地反面去思考。在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过程当中,当你从正面进行思考遇到了阻碍,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换个思路从相反的方向,即从问题的结果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这时候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

马云鹏老师的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逆推的策略。题目是小禾来到一家饼店,拿出一半钱吃午餐,又花了七角五分钱买点心,还剩一元钱。问他原来带了多少钱?我们在做题过程当中,就可以从知道的地方入手,反着来做,发现它开始的情况。我们知道小何现在有一元钱,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花七角五分钱买了点心。因此,这个时候就从最后七角五分开始去思考,我们把七角五分和他现在有的一元钱给加起来就能发现,他在买点心之前有1.75元,如果他花了一半钱去吃午餐的时候还剩1.75元,那他吃饭就一定是花了1.75元了,这样1.751.75最后得到的是3.5元,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他原先的钱是3.5元。当我们验证结果是不是正确的时候,可以从前边事情的开始再来给它做一下检验。如果小禾有3.5元钱,那他吃饭花了一半就会剩下1.75元,如果后来他又花了七角五分去买点心,那就只剩下一元钱了,这样就与问题的数据正好是吻合的。

6、简化的策略。

简化就把繁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也可以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进行思考。我们的应用问题要结合实际的话,可能要说一大堆有关情境的事。那么我们怎么样把这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这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

下边我想举个加拿大的例子:在电影“动物台阶”中,女英雄玛丽在一座金字塔的底层,发现一个字条告诉他如何攀登金字塔:往上登台阶时,要仔细观察,有一块松动的石阶,下面有一张字条,会告诉你


再登多少台阶有藏宝图,但是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只告诉你这个特别数字台阶的线索。玛丽找到了纸条,上面写着:“比125大,小于18055个地数,这个数能被48整除”,女英雄要再登多少级台阶,才能找到藏宝图?

这样的题目可能在我们的课本里很少见,那么这么多的字。我就问我的外孙子,我说这么多的字看起来多麻烦啊!他说不麻烦,因为这个《动物台阶》

正好是他们现在正在上映的电影,他说我们都看过这个电影,而且特别感兴趣,特别佩服那个女英雄。所以大家在读这些话的时候,感到特别亲切。我又问题他,你准备怎么来解答这道题呢?他说解答这道题时前边这些话不要管他,只抓住这些信息,即“比125大,小于18055个地数,这个数能被48整除”。我就得从130开始,那么他要五个五个的数,说130 135 140 145 150155 160。这都是五个五个数的。但是它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能被48整除,所以每当它出现这些数的时候,孩子都要想一想,能不能被48整除,最后160能被48整除,所以他就很快的找出了160,就是女英雄要登160节台阶才能找到了藏宝图。

“列表”“假设”“猜想尝试”“模拟操作”“画图”“逻辑推理”“逆推”“简化”等都是学生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事实上,当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其思维的触须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几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只是平时常用的导引途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注意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

最后应该清楚的是,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应该基于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当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调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的问题解决,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962b7d1d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