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汇编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汇编 1.“十年春”一句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 2.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的句子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3.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的句子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6.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乡人凡事依靠当权者,把自己置身事外的浅薄消极思想的句子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与《论语·泰伯》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观点相似,《左传·曹刿论战》乡人阻止曹刿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8.《曹刿论战》中一句“肉食者鄙”道尽了庸俗官员的鄙陋和曹刿对他们的轻视。 9.在《曹刿论战》中,曹刿以饭食精粗(“肉食者”是相对于“藿食者”而言的)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0.《曹刿论战》中曹刿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两句说明了一个道理:权势地位和智慧并不成正比。 11.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如今齐军压境,不能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 1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两句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同时也暗示了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 13.《曹刿论战》中曹刿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来回答乡人的问题,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 14.《曹刿论战》中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两句来反驳同乡“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的观点。 15.《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的两句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6.《曹刿论战》中表示对权势者的轻藐与鄙视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7.《曹刿论战》中当权者无法担当救国重任,曹刿请见(求见)鲁庄公的(根本)(出谋献策)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8.《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9.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 20.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 21.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即“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鬼神保佑即“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和察狱以情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22.鲁庄公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 23.鲁庄公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 24.《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将衣食分与他人,用诚信对待祭祀并不能带来百姓的顺从和神灵的庇佑,其原因分别是:“小惠未徧”,“小信未孚”。 25.《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认为自己已做到与众人分享衣食,可以迎战齐国,曹刿对此说法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6.《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认为凭借他把衣食这类东西分给别人就可以一战,曹刿却反驳鲁庄公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7.《曹刿论战》中曹刿反驳鲁庄公凭借“不独自占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的条件作战的句子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8.《曹刿论战》中从反面强调统治者要使民心归向,就必须为老百姓谋求福利的句子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9.《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国君并没有真正地与百姓共享生活物质,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的看法。 30.《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吃穿的东西)与百姓共享的做法,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1.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凝聚各方力量,是取胜的重要保障。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神灵不会保佑鲁国作战胜利的原因是:小信未孚。 3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虔诚祭祀而得不到神灵保佑的原因是“小信未孚”,但曹刿赞赏鲁庄公能据实情断案,认为这种行为是“忠之属也”。 34.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只是施些小恩惠,神灵是不会降福的两句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5.《曹刿论战》中曹刿针对鲁庄公提出的增加祭品,求得神灵保佑的意见进行的批判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6.《曹刿论战》中,针对鲁庄公认为对神祭祀恭敬可作为应战的理由,曹刿的回答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7.《曹刿论战》中,曹刿问及鲁庄公战前政治准备,鲁庄公说自己祭祀用的祭品,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对此曹刿给予反驳“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8.《曹刿论战》中,鲁庄公认为与齐师作战的凭借之一是祭祀神明时绝不虚夸,曹刿对此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9.《曹刿论战》中,在鲁庄公表示不虚报祭品数量,以诚信示人后,曹刿用“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两句话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40.《曹刿论战》一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了曹刿在战前准备上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4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2.《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3.《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4.《曹刿论战》中关于人民为什么拥护战争的论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5.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的“忠”,意为“尽心”。比如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的“忠”,是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指鲁能与齐一战的凭借。后世的“忠”多指臣子对君主的效忠。 46.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即“战则请从”。 47.《曹刿论战》中,当鲁庄公说到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时,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8.《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 49.《曹刿论战》中,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 50.《孙子兵法》中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一句,它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51.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 5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53.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十分注重细节。劝阻庄公追逐齐军后,他立即“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确定了追逐的最佳时机。 54.《曹刿论战》中曹刿做事沉稳,行动谨慎,当庄公欲乘胜追击时,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确定时机成熟后才同意追击。 55.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 56.《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两句,写出了曹刿在追击之前的两个特殊行为,为下文的解释提供了基础。 57.在《曹刿论战》中,作者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两句描写了曹刿在齐师,败绩后观望敌情的举动。 58.《曹刿论战》中,在齐军溃散时,庄公欲冒进,曹刿加以制止,他先“_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说可以追击了,这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曹刿的沉着谨慎。 59.《曹刿论战》中,当鲁庄公一见齐国军队失败就要驱车追赶时,曹刿先制止,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让鲁国军队追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c217b1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