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

时间:2022-04-15 14:22:3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包括的学习与发展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不同的内容往往又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如,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尊、自信、自主、自我调节等)的发展和规则意识与行为(道德意识、亲社会行为等)的发展尽管有一定的关系,但各自形成和发展的途径和规律还是很不相同的。

教师需要通过比较系统地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理学才能较全面地把握。这里,对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要点只能做一般性地讨论。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人际交往和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同伴间的游戏、社区环境与文化、大众传媒等都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影响源。

而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幼儿往往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着社会学习。 模仿

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榜样)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榜样就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的“行为模式”。可模仿的行为模式可以是行动类的,也可以是态度累的;可模仿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电视、图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

下面是根据一位家长讲书撰写成的“小故事”

开学了,小雅上了一所条件不错的幼儿园。不到两个月,小雅做了一件让妈妈大吃一惊的事。

星期六下午,妈妈正在把一些用过的塑料袋折叠成小三角,准备收好再用。这时,小雅走过来,先把自己的三个娃娃摆在沙发上坐好,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来玩上课的游戏吧!你也坐到沙发上当小朋友吧!”妈妈边答应,便走到沙发上坐下,但手里还在折着最后一个塑料袋。

“你是怎么回事!没听见我说上课了吗?”突然一个凶巴巴的声音传过来,妈妈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小雅正在瞪着眼睛看着自己。她不由自主地赶快把塑料袋放到一边。

“你!请把嘴闭上!”小雅的脸转向一个娃娃。 “没听见啊!说他就不是说你啊!”…… “小雅这是怎么啦?这都从那儿学的啊?”


这个例子警示我们,幼儿园教师承担着指导幼儿社会学习的任务,是幼儿模仿的榜样,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给孩子们以好的引领。 同化

社会学领域的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变得相似的现象,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同化效应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如周围人都彬彬有礼,儿童自然也就会礼貌待人。

同化中含有模仿的因素,但更强调的是团体行为和情感态度的感染与熏陶。比如,我们常说的园风、班风、校风……就是环境的同化作用。

强化

社会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强化作用)

改变儿童行为的结果和体验可以是直接的,即自己亲身感受的(如自己经常争抢玩具而被同伴孤立)也可以是间接的(看到同伴因帮助别人而受到大家的赞赏)可以来自外部(如成人的表扬或批评),也可以是自我强化(如同伴一起游戏时的快乐,做了好事之后的自我满足感和自尊感)

李阳(化名)在去年9月顺利跨入了杭城一所优质重点高中的大门。原本父母以为自己的一番心血没有白费,儿子终于开始向重点大学的大门迈进可事实却正好相反。

李阳迷上了网络游戏,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甚至要依靠药物才能控制这种疯狂的欲望。 中考前我想他许诺,只要考上重点高中,就奖一台笔记本电脑,还能随便上网。”话说出口就很难再收回。父亲为当时的冲动之举后悔不已。

他现在甚至怀疑,儿子当初为考上重点高中而做的努力,均是冲着电脑而去,学习的真正目的早被跑到了脑后。

一开始知识浏览网页,父亲很放心,也信守承诺,不干涉儿子上网。

可网络游戏渐渐入侵了李阳的世界,他开始迷恋这个虚拟的世界。父亲却很长一段时间浑然不觉,只因他一直信守着中考前的那一句承诺——不干涉上网。

直至儿子的成绩一落千丈,他才警觉出问题所在。而此时却为时已晚,在学习上饱尝挫败感的李阳只能在网络游戏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就如同染上毒瘾般欲罢不能。

看着以前朝气蓬勃的儿子现在竟然要依靠药物来戒除网瘾,捧起书就喊头疼,远远地脱


离了好学生的队伍,父亲只有后悔与叹息。

尽管这件事发生在一个中学生身上,但外在奖励替代儿童原本的自我奖励(取得好成绩而感到的自我满足)和内在学习动机,最终可能导致相反效果的道理是一样的。

体验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认识和态度形成的基础。例如,在社会规则的学习中,模仿、同化、和强化都可能让幼儿表现出符合规则的行为,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利于儿童形成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因此,理解规则的意义是必要的。但对幼儿来说,理解规则的意义往往不能靠说教,而需要以实际体验为基础。

班里新开了一个活动区,里边放了一些以前没有的玩具。孩子们都被吸引了过来,一下子挤进十几个人。不一会儿,争吵声、告状声就传了出来。

“老师,您看看吧!里边人太多了,都没法玩了! “那怎么办呢?”老师问。

“不能一下子进来那么多人!这里边最多只能进五个人! “先来的先玩,后来的得有人出去了才能进来!

“我们做几个挂牌放在活动区门口,谁先来就拿一个挂在脖子上,没有牌子的就不能再进来了!”……

孩子们体验到没有规则的不方便,理解了规则的必要性,于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商议制定了规则并自觉地遵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34b65181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