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词课可以这样上 作者:朱健文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8年第03期 今天听了两节诗词的公开课,一节课是讲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另一节课是讲《沁园春·长沙》。两位授课老师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授课的方式都比较传统,前者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来引导学生领悟闻一多先生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然后就是通过意象的分析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感情,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后者也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满怀豪情,然后通过意象的分析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感情,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过程是常规的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教学效果大不相同。第一位老师因为有点紧张、表达较为生硬,加上学生准备不足,整节课气氛沉闷,就是“一潭死水”;第二位老师因为表达能力好,个性活泼,声音甜美,所以整节课气氛还算活跃,学生基本跟上老师的节奏,学习任务完成较好。听完之后,我觉得诗词课不能总是这样上,这样上学生学得累、学得无趣,教师也教得累而无趣。很多学生一听到什么“意象分析”或“主旨探讨”就觉得头都大了。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诗词课程有着莫名的畏惧和天然的抵触。 语文课怎样上才好呢,或者说怎样上才能吸引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尽力做到如下几点:1.有趣,高大上的美学理论,悲天悯人的文学主题,深奥的文学技巧,惊人的文学成就,如此种种,如果教师将其硬塞给学生,学生就不感冒,语文课就无趣;2.有味,有语文味,简言之就是要有“文体味”,不能将古诗词的课上得像散文课,不能将古文课等同于翻译课或现代散文课;3.有序,课堂知识要点或者单元知识要点要层次分明地展现(板书很重要,少用PPT);4.有法,教会学习方法、应试技能,不教会方法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师要了解和钻研高考考点,处理教材和课堂设计时尽量联系高考,比如《死水》里的三美与考试关系不大,不用花太多时间,而死水中的象征手法、正话反说的手法、意象则与高考有关,可以带领学生去研读。而《沁园春·长沙》写景部分的意象解读和描写手法也是高考考点,也可以带领学生去研读。 11月下旬笔者曾去深圳一些重点中学参观学习。当中有兩位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一位是深圳市教科院的黄爱华老师(小学数学正高级),一位是何泗忠老师(深圳第二高级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黄老师正在全国推广他的课题研究成果——“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生命化教育”主要提倡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要使用压迫式、灌鸭式、照本宣科式等低效的教学手段,要尽量做到让所有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更有收获(注重课堂的生成、个性的尊重);“大问题教学”则主张教师要善于设计“大问题”,通过大问题(与课文的核心、单元核心、高考考点紧密相关的问题,问题形式灵活,难度适中,并具有一定趣味)来引导学生,这个大问题就像一条“纲”,提纲挈领地把整一张渔网控制得收放自如,让学生在大问题的探讨中获得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而何老师则是“悬念教学法”的专家,他曾出版了《语文悬念教学法》一书。他在讲《锦瑟》时,是这样设计悬念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揣摩课文中的李商隐的插图,猜猜这幅插图是诗歌中哪句诗的写照(心境的体现),猜对了有奖。结果学生们就不自觉地分成一些组别去探讨、去发表见解。讨论最后结果是“这个插图与每一联都能对应”,这正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e8b09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