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的体会 数学教学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要说具体哪种方法更好,其实并无定数,我在多年的教学后,也在经历了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长期过程中,在早期刚入职教学中的磕磕碰碰也是经历了不少,在三到五年的求知求学的过程后,我才慢慢摸索出有我自己特色的教学手段及方法,都说科技改变生活,用于教学也是一样,科技改变了很多教学方式,从我上小学时的传统教育,所有知识都在书面,全靠老师上课讲解,下课完成作业以及课后复习,经过考试体现学习成绩,到我中学的学校已经引进一些电视教学或者是投影放映,对于许多徒手作画等相对比较辛苦或者难度较大的内容有着显而易见的方便及极大的帮助,直至我现在作为从教多年的教师,在现在的较高科技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有时也显得手足无措,并不能完全说出哪种教学方式最好。 早些年,曾提出过一阵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测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不是特别合适,或许对于基础扎实和智商相对较高的学生还算合适,但是毕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人,这种方法就不是很实用了。 其实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倡教育改革?为什么要改变教学方式?可想而知,这是在所有人都在传统教学时期提出的,那么传统教学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我想大体是这3个方面问题吧: 1.传统数学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不爱学,老师们也讲得辛苦。 2.传统数学教学辅助较少,许多知识需要较高的智力支持,例如空间想象能力,严密的思维逻辑,强大的知识联系能力等。 3.传统的数学有着自己本身的评价体系,就像许多教师们最爱说的就是:“数学本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的。” 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自己未来所需要的的数学知识,所以才出现了用电子设备科技手段等数学辅助教学的方式方法。那么对于这些科技手段到底怎样使用才是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呢? 这些年在教学中感受到与看到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有这3类: 1.课堂教学基本基于传统教学,仅在板书教学比较困难的时候使用多媒体将数学图形或者难于理解的技巧性内容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并接受。 2.整堂课基本上是多媒体PPT呈现,仅仅在学生不理解时候,才实施板书教学,主要是解释难点或易错点。 3.引入微课教学,将整堂课的重难点提炼出来,制作成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用多媒体播放出来,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再次不一一赘述了。以上的教学模式我比较赞同的是微课的形式使用多媒体,由于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就是难度大,知识点多而繁杂,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要具备较好的空间图形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就要求比较高,既要思维逻辑严密,又不能过于枯燥乏味,既要知识点全面完整,又要学生问题即时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微课教学的优点就凸显出来了,当然制作微课的前提就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生学习情况了如指掌,提前制作关于教学中可能的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还有学生可能的出错点的微课,一般两三分钟即可,在教学中随时播放,让学生有随时提醒和总结知识的感觉,在教学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于高中数学的教学而言,其实无非就是那些知识点,但是由于科目特点造成学生总有畏难情绪,他们会觉得数学靠死记硬背肯定不行,但是单靠思维理解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才会觉得难度太大,甚至提到数学就头疼的地步。 当教师的自当选取最合适的方法教自己的学生,我一般就是找出一节课的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制作一个微课,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用其作为总结,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再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将难题错题制作微课,在习题课上统一播放,让学生有具体而规矩的教学反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了教师多个班级反复讲解的辛苦,而多个教师之间能够相互交流也可以起到博采众长,教学相长的目的。 微课教学近两年逐渐步入主流教学模式,它教学实际时间短,教学知识点精炼易去繁杂,教学中,教学目的明确,学生接受度高,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口味,对于教师而言,微课也是体现个人教学特色的一种方式,平时教师之间基本是通过听课才能了解及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劳心劳力,而且还有空间时间上的各种不便,而有了微课,便可通过微课很轻松的了解其他老师对于同一知识点的不同教法,也可以相互交流,求同存异,使自己可以多角度的去提升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生动起来,变得更高效,使数学这门学科被大多数学生更易于接受,使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直接,是教学中的一个突破,使老师们不再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反而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的改进教学方法,这也让我在数学教学中充满信心,相信以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多的学生告诉我,他们爱学数学,数学是他们的强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dd824e330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