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盼的开题报告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将中国特有的民族元素运用到广告中是中国广告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广告中的中国元素能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和个性,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要。 (2)中国的广告只有吸取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挖掘中国元素和中国人深层的情感、心理、观念,才能让中国元素带领中国的广告腾飞。 (3)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中国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中国元素可以成为广告创意与设计的灵感源泉,可以运用中国元素进行与时代相连的现代式创新,可以借中国元素在广告作品中抒发情感,从而充分运用中国元素,是中国式广告立足于世界的有效途径。 二. 论文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 (1)中国元素概念的提出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欧美国家的广告根植于发达的商业基础之上,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培育了成熟的广告文化,其现代广告理念和形式给中国广告带来了很多冲击与启示。上海梅高公司董事长高峻在2006年第13届广告节“中国元素国际广告创意大赛”的演讲中说:“中国的广告业虽然经历25年的发展,但如果25年前不懂得向西方学习,那是自己的无知,而25年后,还一味地崇拜西方,那就是自己的无能。”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在上海广告界刮起了重视“中国元素”的旋风。它的倡导是一次广告界的集体反思,它对民族精神的寻找和民族自信心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的广告学者和传播者对运用中国元素的广告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1》中国精神设计师陈绍华,他一直强调设计中的中国精神,把中国精神通过他设计中的色彩、图形等任何可以表达的元素体现出来。例如经典作品之中国申奥标志五环太极。 《2》中国元素之父:黑马广告创办人张小平,他创办和组织了中国中文生肖字体设计大赛(已完成12届)及中国生肖图像设计大赛(已完成4届)。 《3》上海梅高公司董事长高峻作为业内提出“中国元素”概念的第一人,为了深入地了解“中国元素”,通过实践经验,用发展的眼光诠释了“中国元素”在中国,在世界的意义。 2. 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1)在国际广告设计大赛中, 国内很多广告作品缺乏特有的文化元素,西方广告人说中国广告没有自己的创意,但他们却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国外的广告学者和传播者对中国元素的认识和运用,足以证明中国元素的重要性。 (2)在德国广告中,有德国企业展示自己的“中国经验”,有多家德国企业开始利用“中国元素”定位自己的全球化形象。 (3)欧中经济资讯协会主席王学军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时,感慨地说:“突然发现德国广告中的中国元素多了起来,这让我切实感受到中国在崛起。” 三、 论文提纲: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1、陈述中国元素的涵义和特性,类型; 2、中国元素在国内兴起的背景/重点陈述中国元素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状况; 3、如何运用中国元素提升平面广告的效果/正确应用中国元素进行广告创意. 前言 一.中国元素的涵义与特性 (一)中国元素的含义 (二)中国元素的特性 (三)中国元素的类型 二.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应用的状况 (一)中国元素在国内兴起的背景 (二)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广告创意的表现形式 1.中国人物元素运用在广告中的表现 2.中国文化和思想元素运用在广告中的表现 3.中国自然环境元素运用在广告中的表现 (三)广告创意中中国元素运用所存在问题 三.如何运用中国元素提升平面广告的效果 (一)设计上重视与中国元素组合而引起的创意与整体视觉效果 (二)注重因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分类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承受度 四.如何正确应用中国元素进行广告创意 结 语 论文进度: 1.2009.12.05-2009.12.31 搜集资料,写出开题报告 2.2010.01.01-2010.03.01 按照批准的提纲写出初稿,并交给老师修改 3.2010.03.01-2010.04.01 按照老师的要求修改论文 4.2010.04.01-2010.04.15 定稿、打印、装订论文 及论文答辩 四.参考文献: [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舒咏平《广告传播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宋玉书、王纯菲《广告文化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乐后圣《黄金产业——文化产业经济浪潮》,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5] 曾德昌《中国传统文化指要》,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6] 周浩然、李荣启《文化国力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 肖建春、傅小平、陈卓、吕晖、王萍《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02年版 [8] (美)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第八版)(上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9]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 常兆玉《中国传统文化要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 王肖生《现代广告设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罗 萍 《广告视觉设计基础》,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4527186bd97f192279e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