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级 学生情况 课 题 学习目标 八 学科 主备 审核 袁 授课人 47人,优秀30人,合格45人 蜡烛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通过度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 精讲点拨法 学习札记 课型 略读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4、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实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课堂学习】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很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背景资料介绍: 本文写于第二次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实行反攻,协助被德 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实行民族解放。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协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三、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四、题材介绍: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即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五、自主学习展示 五、合作探究:老妇人的动作描写,文章主旨的揭示。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将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很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七、布置作业: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文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482ef659c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