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②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 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④社会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思想繁荣,为争霸业各国积极变法革新(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⑤思想:“百家争鸣”掀起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代背景:1.大国争霸;2.社会转型;3.社会改革——魏文侯变法开启变法时代。 秦国背景:1.秦落后于大国;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得到赏识;3.商鞅舌战群儒为变法扫清障碍。 目的:富国强兵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变法)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①建立军功爵制度,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③建立什伍户籍制度→保证国家后备兵源。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①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②免除徭役,奖励耕织,招募垦荒→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1)政治 ①建立县制取代封国采邑制,官吏由国君任免→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②推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了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了政府权力; ③规定轻罪重刑→强化了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 (2)经济: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原因:“六虱”是推行耕战、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 三、商鞅变法的评价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进步性 ①措施全面,核心是富国强民;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进步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④严刑峻法,实行法治。 各国没有的措施:奖励耕战、实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 3.积极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打击了秦国旧贵族势力,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面貌。 ①经济上: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招募垦荒,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地主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 ②政治上:建立县制、推行什伍连坐制度、实行轻罪重刑、统一度量衡、焚烧诗书,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军事上:建立军功爵制度、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什伍制度,保证了部队的兵源,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 4.消极作用(不顾贫富分化、打压工商、压制文化、严刑酷法、倡导君主独裁) ①严刑峻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激化了阶级矛盾,直接导致秦的暴政。 ②实行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买卖,加速了贫富分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重农抑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焚烧诗书,阻碍思想文化发展; 5.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背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②措施:变法全面彻底,措施得当,深入民心; ③新旧力量:秦孝公的支持; ④条件:宫廷舌战,扫清了思想障碍; ⑤策略:取信于民; ⑥制度:实行法治; ⑦个人:商鞅个人的智慧、胆识、决心。 6.启示 ①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最终将取得成功; ②改革措施要得当,讲究策略; ③改革会受到既得利益势力的反对,改革者要勇于承担风险。 四、商鞅主要经济思想:重农抑商 1.着眼点:以农求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2.评价: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集中力量发展农业,迅速改变秦国农业落后面貌,确保粮食供给,促进社会稳定,为统一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他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违背客观规律,阻碍商业经济发展,最终不利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 3.商鞅变法在家庭方面实施的政策:推行个体小家庭政策。评价: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人口增殖、赋税徭役的征发;有利于消除氏族社会残余,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做了准备;秦国迅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国家,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五、秦国军队骁勇善战、战无不胜的原因 ①秦国建立军功爵制度,把官职爵位及其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与军功结合; ②赏罚分明,奖励英勇作战的士兵,对作战时退缩的士兵施以酷刑; ③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严酷的法律驱迫士兵冲锋陷阵; ④百姓按什伍编制,确保国家后备兵源; ⑤焚烧诗书,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愚民政策。 六、公元前4世纪中期秦国主要社会利益集团对商鞅变法所持的态度 1.世袭贵族:反对。理由: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度,极大地冲击了世袭贵族的地位; ②焚烧诗书破坏了文化,破坏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2.新兴地主与军人:拥护。理由: ①军功爵制度把爵位及其经济政治特权与军功结合起来; ②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奖励耕织,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3.平民:基本上拥护。理由: ①奖励军功,使平民可以通过当兵大战获得爵位上升为地主阶级; ②奖励耕织有利于平民; ③但受到什伍制度的束缚。 4.商人:基本反对。理由:重农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5f3e44ee518964bcf847c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