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运用中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张迪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技术,以其在工程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施工、项目运行全过程的直观可视,为工程项目实现可视化决策、精细化管理、科学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推动建筑业走进了工程量电算化时代等无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被大型建筑企业较多采纳运用,但在向中小建筑企业推广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此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1、BIM技术在施工运用中的功能被过度放大,我们常见的建模只是实现了设计图可视化,很大程度上讲,仅仅是提高了参建人员看图、识图能力。至所以在大型建筑企业较受欢迎,是因为大企业遇到大型、复杂项目较多,单凭平、立、剖三视图,已很难使参建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完全掌握、理解设计意图,这时BIM技术的运用就 显得自然且必须;但对大多数中小型建筑企业来讲,他们承接最多的就是多层或高层住宅,项目相对较小,结构也相对简单,容易理解,有一定施工经验的工程师们无需借助BIM技术就能完全胜任日常工作,运用BIM技术指导施工并不是必须工作,有时甚至被认为是多余的,即使引进运用,也是装装门面,做做样子,实际用途不是很大,所以并不被大多数工程人看好。 2、运行成本较高,BIM技术是一新专业学科,需引进专门人才。BIM技术在大企业中运用较好,一方面是由于其确有帮助识图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大企业相对不差钱,也是一大原因。专门引进人才,会引起成本增加,按政府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一般完成一次用于土建工程施工阶段的BIM收费约按6~12元/m2收取,这对大多数中小项目来讲,已是不轻的负担,所以很多中小企业也只能望之兴叹! 3、项目变更过多,造成BIM变更量加大。由于变更频繁、仓促,BIM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现场实施速度,使BIM功能空壳化并造成运行成本再次增加。 4、BIM质量较低,在项目施工中,BIM工作一般由施工方的BIM员完成,由于施工单位人才结构与设计单位存在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正确理解设计意图,且大部分建模员对现场不熟悉,不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导致建模不准确也是常见问题。 5、用BIM指导施工,现阶段落地功能不强。除了常见的设计图BIM外,最常见的就是广联达、鲁班算量软件,以其能实现实物工程量的精确计算,并与现行国家预算定额对接,从而成为很多企业造价部门的翘楚。但其作用范围也仅止于造价部门,并没能扩展延伸到项目施工管理领域,究其原因,算量软件与国家预算定额对接后,形式上实现了项目实施全过程数据管理,但由于国家定额仅作为招投标约定依据,并不能为项目施工提供较为精准的技术数据,其人、材、机消耗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消耗数据,不是针对项目具体施工措施方案所发生的消耗,BIM算量软件与它联姻后,不可避免地接收了这一遗传缺陷,导致功能受限,成为企业昂贵的花瓶,中看不中用,难以落地扎根。 针对以上情况,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BIM技术应从源头 抓起,应充分利用设计团队的人才优势,由设计团队提供BIM设计方案,为业主提供清晰的可视化方案,并进行充分方案讨论,尽可能减少日后变更工作,定稿后按BIM方案进行平面化设计,BIM图纸与施工图一并作为设计图纸的组成部分提供给业主及施工单位。如有变更也由设计单位负责,先进行BIM变更,再进行施工图修改。这样的BIM图纸与施工图完全匹配,不会出现空壳化现象。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仅需负责将预算软件与建模软件连接,进行定额组价核算,无需再进行各自的建模及工程量计算,综合成本将大幅下降,也能为日后项目全寿命运行、维护提供正确的可视化资料。 2、BIM技术要开发出与施工企业定额相匹配的软件接口,使BIM能与施工方案相结合,将项目施工措施纳入其工作范围。当然,要做到这点,施工企业同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与BIM相向而行: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管理模块,并据此编制符合自身需求的企业定额。只有这样,将BIM技术与施工方案、企业定额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作用,才能真正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才能扎根建筑业,从而拉动建筑业真正迈向数字建筑新时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808db7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