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葬俗文化

时间:2022-05-08 13:19: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中国传统葬俗文化

提要:死亡可能是人们最不愿提起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敏感话题,这在现代社会

也依旧是如此。而在古代社会中,死亡是最让人恐惧却又必须随时面对的现象,由此也形成了非常个性化和有意义的文化,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丧葬文化或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包括丧和葬两方面的内容,丧是亲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是对死者的埋葬及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中国葬俗的发展脉络及各地各民族别具特色的葬俗文化。

《说文解字》对“葬”这样解释:葬,“臧”也,指藏起来。而古时候最普遍易行的的葬法即把死者用草上下遮盖起来,因此,葬字上下皆为草。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埋葬是用土将死者掩埋,也是一种“藏”。那么,从古至今,我国的葬俗又是如何演进和发展的呢?各民族的葬俗文化又存在着怎样独特、与众不同的魅力?

我们知道,人有灵魂是从原始人开始直到今天一部分现代人依然相信的观念,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亦是提出“万物有灵论”来支持灵魂信仰的说法。而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居民都相信,一个人尤其是小孩子生病或是没来由的精神不振等是因为灵魂受到惊吓造成的。我的奶奶在我小时候就经常用所谓“招魂”的方法:在我受到惊吓的地方或家门口的大路旁把黄纸烧成灰,捏一小撮灰抹在耳根上,然后一边喊着我的名字,一边将魂魄引回我身上。他们认为,生病就是魂魄中的一个离开了我的身体,只要将它招回来,人就能恢复健康了。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人们认为灵魂是不死的。它在肉体死亡之后以另一种人类看不见的形式永恒存在,并能对人类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必须善待灵魂。而要善待灵魂,就必须同样善待灵魂原来的寄生肉体,这样灵魂才能得到安慰,才能使活着的人得到平安和庇佑。正是在这种灵魂信仰的支配下,人们对于死者开始有了保护意识,摒弃了更原始的弃尸方式,最原始的葬俗文化就由此产生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信仰因素的作用下,人类对死亡文化愈发重视,葬俗变得越来越繁琐复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形成了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葬法。除了用草的原始方式之外,还产生了用土、用火、用水,即所谓的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树葬、腹葬、塔葬、崖洞葬以及悬棺葬等多种葬法。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试着根据自己的信仰、意愿和传统来选择最后的归宿。

土葬可以说是最为常见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葬法,如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时期晚期山顶洞人的埋葬法便属于土葬。中国人至今仍有“入土为安”的说法,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死后只有被埋入土中,灵魂的升天才是有可能的,才能去到他该去的地方。并且,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汉族人民的生活以土地为依托,生命靠土地得以维持,因此,土地在古人心中有着无上地位,人们从土地中来,最后自然也希望归入土地中去。而古代的匈奴、蒙古族人及各游牧民族采取土葬的方式则大多是为了防止野兽鸟类对死者的侵害并防止环境的污染、腐臭。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土葬也不见得是一种环保的方式,因为某些带有传染病的遗体亦会造成土壤污染,


火葬也称“熟葬”,在先秦时已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在汉代以后逐渐被汉族普通民众所接受,于宋代达到高潮。但到五代以后,由于上层信仰的原因,火葬开始演变为上层人士才能“享受”的葬法。直到今天,火葬依然是汉民族最为普遍和受到官方倡导的主导葬法。

除此之外,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是为“水葬”。在汉族,主要是沿海渔民或船员水手实行此俗,但对少数民族来说,水葬则是一种较为卑贱的葬法,多用于地位低下的贫民、乞丐或是非正常死亡者;悬棺葬则盛行于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其中尤以江西、浙江及四川为盛。它是一种将遗体置入棺内,凌空悬挂于悬崖峭壁上的葬法。这样的场景在各类自然探险节目和奇幻小说中不乏见到,气氛诡异惊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在观光游览时不经意瞥到悬崖上黑漆漆甚至腐烂陈旧露出白森森的碎骨的悬棺还能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另外,从环保和安全性角度来说,悬棺葬也远不如火葬。

在众多葬法中,最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残忍血腥的恐怕非天葬和腹葬莫属。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曾播出一期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天葬的纪实节目,以藏族最为典型。天葬在藏语里称作“度垂杰哇”或“恰多”,意为“送到葬场”或“喂秃鹫”。天葬师需将遗体用刀解剖并肢解,引来秃鹰啄食,解剖分三次,直至秃鹰将遗体完全食尽,天葬方可结束。其场面血腥令人作呕,即便只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也觉身临其境般恐惧和震颤。

另一种令我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葬法是腹葬。 腹葬,又称“人葬”,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以人为“掩埋处”的葬法,通俗的说,即将死者分而食之。在我国,腹葬曾是某些民族早期的一种葬法,如苗族。他们认为,只有吃了死者的肉,死者的家族才会繁荣昌盛,大家才能长命安康,人财兴旺。然而对于汉族人民而言,这样残忍的方式恐怕是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在我看来,这种吃人肉求平安富贵的做法绝非是一个有伦理道德观念的正常人能做的出来的,但对于那些习以为常的少数民族而言,这可能也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毕竟人们的信仰和习俗存在着莫大的差别。

如果说葬法是对遗体的一种埋葬方式,即最终的处理结果,那么,葬式便是对遗体的一种处理过程,不同的葬式寄托着人们对死者在来世的希冀,也表明了生死疏途的区别。

葬式大致上可分为五种,分别是一次葬、二次葬、屈肢葬、俯身葬和割体葬。前两种葬式是以是否对遗体进行两次及以上处理来划分的。屈肢葬的盛行是在新石器时代,它主要有蹲式和卧式两种屈肢形式,但至今世人对古人为何要实行屈肢葬的原因仍是疑团未解、争论不休。俯身葬也是在新石器时代产生的葬式,但它的由来和埋葬对象则要明确的多。它是一种低贱者尤其是奴隶的葬式,也表示凶死或不正常死亡,采用这种葬式意在让奴隶在来世仍不能翻身做主,也让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死者的魂魄不能祸害在世的人。

时间对任何事情的影响不仅无情而且巨大。面对不同的时代,葬俗也相应地表现出惊人的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厚葬与薄葬及葬式的变化方面。

受原始社会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人们在埋葬死者时,往往会在其随葬物品中放入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逐渐改善,随葬品日益丰富,形成了厚葬。尤其是古代的王侯贵族,为了使自己死后也能享受与生前一样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往往会采取形式规模空前的厚葬,这在对历代王公将相墓室的考古发掘中便可见一斑。而从葬式方面来看,葬俗的时代差异性就更加明显。屈肢葬、俯身葬大致在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被广


泛采用,之后就逐渐减少,至于割体葬则更是集中在新石器时代。这说明,葬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变也在不断更改着自己的“面貌”,力求符合人们的信仰和意愿。

生命是短暂且脆弱的,活着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也许只有在你的生命受到威胁甚至濒临死亡时你才会深深地意识到。死亡是一种永远的失去,我们的祖先早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便已经开始正视它。他们选择了一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的方式来对待死者,并“创造”了一个几乎与现实世界无异的、存在于另一个不可触碰的空间里的世界。是它给了活着的人以动力和希望,也让人们认识了自己,不再那样惧怕死亡。

葬俗文化伴随着人们从远古走来,也必将伴随人类一直走下去。这是一种永远的文化,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也是给予在世的人安慰和归宿感的情感寄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fab0a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