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死亡观念的历史变化及死亡教育的伦理意义 临终病人的疼痛与所患疾病有关,但同时又是一种主观感受,即疼痛可能会由于恐惧、焦虑、厌倦、孤独感、精神压力、缺少亲情关受以及身体的局部不适而加重,也会由于环境幽静、注意力分散、精神放松、亲的人关爱和医务人员的体贴等而减轻。因此,提供全面的护理手段,包括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全面的生活和心理护理,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等,也是临终关怀的特点。 ③以医护人员为主导,社会志愿者为辅助:医护人员掌握医学知识和理论,能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疼痛和痛苦,评估并满足临终病人及家属的需求,因此临终关怀以医护人员为主导。 但是,社会工作者、家庭成员、朋友、牧师、社会志愿者等也都参与了临终关怀工作,尤其是社会志愿者通过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交流、聆听以及为病人做一些基本的生活护理等,给病人和家属以精神和感情上的支持,增加信心和力量,使其不感到孤独和无助。志愿者以无私的爱心,热心服务,已成为临终事业发展的基础,这也是临终关怀的一个重要特点。 (3)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表现在: ①它引起人们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千百年来,对死亡的恐惧和拒斥一直是人类不变的主题。临终关怀的开展使人们直面死亡、正视临终,而不是回避,这种死亡观念的变化也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 ③它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临终关怀所倡导关爱思想,正在吸引着社会上愈来愈多的个人和团体的关注并参与这项事业,并且付出自己的钱物、时间以及感情,给临终病人及家属以全面的关怀,也使临终病人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给予病人更多的照顾和爱心,从而使愈来愈多的临终病人享受人间的温暖。同时,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人员通过长期围绕临终病人而工作,在环境影响和较高的道德要求下,他们的道德水平也得以提高,并可能影响到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人员的道德水平。因此,临终关怀促进了社会文明,或者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④它可以节约卫生资源:医学高技术的发展使医务人员在维持临终病人的濒死状态、延缓死亡来临成为可能,但这种延长生命的结果一方面增加了临终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患者家属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并且浪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临终关怀不侧重于对病人无意义的抢救,而且提供缓解性、支持性的安宁照顾,即不刻意提前或推后病人的死亡时间,而尽可能地让病人减少痛苦,坦然愉快地走向人生终点,这无疑有助于节约卫生资源。 (4)临终关怀的伦理要求 临终关怀对医务人员提出以下伦理要求: ①认识和理解临终病人:医务人员在认识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行为反应的基础上,对病人的某些行为失常、情绪变化要予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以最真挚、亲切、慈爱的态度对待、帮助临终病人,对他们的情绪变化、无理要求应宽容大度、平和视之,对于他们的愿望尽量满足,使病人始终得到精神上安抚和优良的护理,让他们在极大的宽慰中逝去。 ②保护临终病人的权利:临终病人在未进入死亡状态之前,医务人员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的利益,如允许病人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参与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决定、选择自己喜欢而又可行的死亡方式、保守他们的隐私等。至于临终病人获取病情真相的权利,要因人而定,并与家属保持一致。 ③尊重临终病人的生活:临终是一种生活,不过是一种特殊生活,医务人员有尊重临终病人生活的义务,而尊重临终病人生活的实质是对其人格的尊重。因此,医务人员要利用频繁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进行交谈,指导病人理解生命弥留之际的意义,安慰和鼓励病人,让希望充满他们的生活。同时,要照顾临终病人的生活习惯,给他们更多地选择自由,尽量满足合理的要求;增加或安排他们与家属会面的机会和时间,让其说完心里话;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尽量帮助实现一些自我护理,以增加生活的乐趣,至死保持人的尊严等。 ④同情和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临终病人的家属由于对病人的照料和对死者的留恋,在躯体上和精神上也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医务人员要对家属的应激情绪和行为能够设身处地的予以理解和同情,关心、体贴他们的痛苦,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针对他们悲伤的原因,采取冲淡忧郁气氛的措施;帮助解决陪伴病人期间的饮食和休息;经常与他们交谈,增加相互间信任和合作;支持、指导他们为病人做些力所能及护理,满足其尽孝心和爱心的愿望,让病人也享受天伦之乐;安排时间和地点,让他们和病人谈心里话,病人也可以交代遗言及充分相互表达感情等。总之,尽可能减轻家属的躯体和精神痛苦,使他们早日从失去亲人痛苦和遗憾心境中解脱出来。 ⑤创造适宜临终病人的环境:医务人员把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变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美丽的花园、休憩的场所,即使环境非医院化,以使临终病人在温馨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愉快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也是对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一个很高的道德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afe5f8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