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后反思

时间:2022-04-10 15:02: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乙己》课后反思

《孔乙己》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要想上出特色很不容易,我先后翻阅许多资料,发现这些资料大多围绕作品的反封建和科举制度和咸亨酒店的四次笑声来授课。而真正的学情是学生不了解100年前,一个朝代走向灭亡,裹挟着那个朝代忠实的拥护者走向灭亡。我必须要在学生已知和所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在上这节课之前,们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从作者写作时间谈起,作品完成于1898年,发表于1899年,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按照课文所说大约二十年前的事,应该是1878年左右。清朝政府在1906年全面废除科举考试,延续1300年的科举选士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和当时中国的发展以及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不协调。大清国岌岌可危,所以不得不废除科举。科举废除之后,那些穷一生精力和时间的读书人怎么办?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悲哀。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孔乙己。

这篇课文对于训练学生多线条、多角度塑造人物提供了极好的范本。鲁迅先生不仅写出了孔乙己的外表,更写出了他无声的泪水,沉默的呐喊,写出一个极度痛苦的灵魂。我想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掌握人物写作,避免脸谱化和简单化。

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我要尽量避免碎问碎答,用一到两个问题串起整个课堂,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于是我设置概括内容和比较阅


读这两个大问题,中间穿插小说视角和场景设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会学生小说写作的要领。此外就是比较阅读,这是进行专业研究的方法,或者围绕一个主题或者围绕一个作者进行阅读,以此发现问题,追根溯源,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只是做适当的点拨和拔高。

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发言如此热烈和精彩。由此可见,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9527db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