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没法教的三种人 孔子说过“有教无类”的话(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因为孔子也多次说到因人施教,并且从论语看,孔子对不同的弟子,说话方式和内容均有不同,所以,其真实含义大约是,其一,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其二,也不能因贫富贵贱,就分灶设锅,另眼看待。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这个思想,但是现在也没能真正做到,甚至还渐行渐远。不说也罢。 对于学生,老师总要指出不足,批评甚至骂两句。比如,宰予同学累了,大白天睡了会儿觉,孔子看见,大发脾气,指斥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名言也为后世教师所习用,相信做过学生的都不陌生。但,那毕竟是一时气话,当不得真。而且,孔子没说对宰予这类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就是“我拿这些人没有办法”。相反,因为宰予能言善辩,孔子还多次称赞过他。还有,那位孔子老看不上眼的樊迟,的确没有眼色,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请学稼”,孔子只好说,种庄稼,自己不如老农。等樊迟一走,孔子就说,樊迟是小人呀(见《论语·子路第十三》)。骂归骂,但樊迟敢问,有时候还能问到点子上,所以孔子也没说樊迟“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三千弟子,还出了七十二贤人,孔子应该相当于特级教师吧。但是,对三种人,孔子也头疼,明确说没办法教。 第一种,狂妄无知的人。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狂妄又不直率,无知又不老实,没能力又不诚信,没办法了解他,也不知道对他怎么办。这里,问题不在于知识浅薄,因为知识是可以学习、积累的,而在于思想意识、学习态度。的确,狂妄与无知是一对好兄弟,再加上不可信赖,那真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孔子看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是决定性的,非常重要。但孔子对于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心存畏惧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他说,这样的学生没法教。 第二种,知错不改的人。《论语·子罕第九》中说,合乎礼制规矩的话,怎能不听呢?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改了才可贵。合乎自己心意的话,听了怎能不高兴呢?分析一下,看是不是真话,才可贵。然后说,“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听了顺心顺义的话,盲目高兴却不加分析;知道不足,表面接受,实际却不改;对这样的人,孔子说也没办法。孔子对改正错误一向是很宽容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也。也曾听说孔子还有一句话,叫,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可是,孔子更在意言行一致、知错就改。他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只有天才和白痴不改变自己。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天才,有错不改,固执己见,那还怎么教啊? 第三种,从不问怎么办的人。《论语·卫灵公十五》中: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话说起来像绕口令似的,却非戏言。在实际生活中,不善提问题的,往往不善思考,也往往真拿他没办法。而老是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没问题”的,经常大有问题而大不可靠。相信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 对照想想,对己当戒,对人当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d1b65bb84868762caaed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