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

时间:2023-04-20 03:0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的]

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三、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再读课文。 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检查课文掌握情况。




1 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 那么,遗男呢?(龀: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 (孀妻、遗男)

三、1、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原

因: 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第二课时

研究内容。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2、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3、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4、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5、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6、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 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愚公对智叟的有力反驳,智叟有什么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8、叫愚公的做事并不,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9、这是一篇古代寓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0ec1245acfa1c7aa00cc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