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实质。 2.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4.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 对外开放的格局。 6.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8. 党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9.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0.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1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实质。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富裕社会主义新的活力,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当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或者)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2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就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保持稳定,保持改革)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不能像苏联一样一夜之间就想改变,一夜之间思想多元化、政党多元化,结果苏联马上就解体,所以要和社会的可接受程度联系在一起)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点(无论改革也好,发展也好,稳定也好,最重要的是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 (或者)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机器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 】6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这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矛盾。主要矛盾是随不同历史时候有不同。在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日益整张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379e8b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