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 .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延安》是一首用民歌体形式写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 了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一一对“母亲”延安的那份 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描写,它 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 美。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贺敬之的激情。 二、作者介绍 贺敬之(1924 — ),当代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 新歌剧《白毛女》,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贺敬之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 建国后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己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 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朝阳花开》《乡村之夜》等诗集。 三、背景资料 《回延安》作于1956年,当时诗人贺敬之回到曾经生活过6年,但又阔别 10年的延安,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自己回到延安的所 见、所忆、所感,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总结 《回延安》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10年重回母亲延安怀抱,以及 与亲人相见的喜悦,之后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 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五、问题探究 1.《回延安》中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的情境更加突 出、鲜明,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试举例分析。 答:“双手搂定宝塔山”是夸张的写法,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 心情。“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把物当做人来写,将延安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成是 “母亲换新衣”,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准确地表达了诗人 对母亲延安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六、技法运用 学习《何延安》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 这首诗里有一句是“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 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而作夸大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又如,“身长 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 身体怎么能长翅膀?脚怎么能生云?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满窑里真的 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来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 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感。这种夸张手法的成 功运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七、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 “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 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 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 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 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7f1a7a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