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语文教学的个性

时间:2022-12-25 15:33: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张扬语文教学的个性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 导入语 教学思路

摘要:语文课最忌四平八稳,毫无特色。本文就个性化教学问题,就导入语和教学思路两个方面作了一点粗略的探讨。

批阅学生的随笔,看到这样一句话:“从小学到现在,听过许多语文老师的课,但正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没有一个,至于他们讲过些什么,也早已烟消云散了。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动,十年的从教生涯,屈服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下,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到生字词,从段落大意到篇章结构,从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进行一些支离破碎的讲解,除此之外好像没有做什么。近年来教学改革虽如火如荼,但除公开课外,相当一部分学校语文教学的模式还是基本未变。语文教学设计虽冠以整体感知,研讨探究的帽子,内容却还是老一套。我觉得想改变语文学的现状只能从实际出发,张扬语文教学的个性。

一、什么是个性化教学?

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个性)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个性化教学在我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教育家孔子为我们树立这方面的典范,例如《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面对四个不同的学生,对“仁”作了四种不同的解释,难道不是对因材施教作的最佳诠释吗?当代语文大师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共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一些语文教育大师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使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 教师不能是教参和标准答案之间的简单传输者,而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文本有独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自由挥洒、尽情肆意、忘乎所以、忘记了知识点、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步骤,使个人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碰撞学生的心灵。变枯燥乏味的课堂为充满激情,充满灵性的令人向往的课堂。

优秀的教师应该展示自己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活力课堂。

二、如何实行个性化教学?

巧设导入语

俗语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做鼓动、引子和铺垫。大凡优质课堂教学都非常考究开端的设计及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一



1


开始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使之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深入理解课文作一个铺垫。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采用名言导入法,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我”父母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也抨击了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古典诗词亦可作为导语,例如在学习《乡愁诗两首》时,我是样引入的:中国诗人总爱把乡愁引入诗中,像我们学过的《黄鹤楼》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故乡何在之感;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慨然长叹;还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悠悠之情。同是思乡诗,今天要学的两首现代诗又是什么风格,何种旋律呢?这样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开展对比阅读。

中学生对故事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如能选一些精品小故事作为引入新课的导语,同样起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学习《晏子故事两篇》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辩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站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也常用巧妙的语言应对外国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在外交史留下了许多佳话。你想知道晏子和楚王是如何巧妙周旋的吗?这样的导语,既能使学生联系原有知识体系(没听说过这些故事的同学会更有新奇感),又能激起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人物形象导入法。我在上《归去来兮辞》一文时,就很好地使用了人物形象导入法:在我国文学史灿烂的星河中,有这么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愿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喜欢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喜欢与农民共话桑麻。在累了的时候,他喜欢脱光了上衣,躺在田埂上,沐浴着徐徐的南风和温热的阳光;闲时,他也喜欢一边喝酒一边写诗,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几句话,陶渊明不拘小节、挥洒自如、品格高洁的人物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也赢得了全场的热烈的掌声。学习《雷电颂》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是谁呢?这样既渲染了屈原忧国忧民的形象,也顺势引出下面对屈原生平经历的介绍。

直观导入法。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在教《苏州园林》一文时,我把自己拍摄的苏州园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亭台楼阁、怪石池沼、镂空图案等就在眼前,拉近了课文和学生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不等老师讲解,学生已对苏州园林的特点了然于心。

问题导入法。在学习《正确的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我搬出了古老的智力游戏题:树上有七只鸟,打死了一只,还剩多少只?学生给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一只也没有,因为其它鸟听到枪声都飞走了;一只,就是那只死鸟;四只,鸟爸爸鸟妈妈大难临头各自飞,剩下小鸟没人理;六只,因为另外六只鸟都是聋子;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35b64e2b160b4e767fcf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