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苏轼诗歌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赠刘景文/ 冬景)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觉。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七绝被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选入。 当时苏轼在元祐五年在杭州任太守,他的好友刘景文从小胸怀大志,为民效力,可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在苏轼尽力举荐下,58岁的刘景文才得以去到江浙地区任职。再出发那一天,苏轼写下这首诗赠给他,想鼓励刘景文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也是入选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无数赞美西湖的诗词中,这首诗绝对能占有一席之地。诗的上半首写了西湖晴姿雨态,晴时水波荡漾,波光粼粼,雨中迷迷茫茫,假设隐假设现,总之无论何时西湖水光山色都是魅力十足。下半首诗人用一个空灵又贴切的比喻来表达西湖山水的神韵,再一步对眼前西湖进行美的升华,实乃妙不可言。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觉。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题画诗入选三年级下册课本。 面对惠崇江南仲春景色的(春江晚景图),苏轼融入脑中合理的想象,加以其细致、敏锐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使的诗情和画意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成绩一段不朽的诗话。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富含哲理的七绝诗入选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所之地赴汝州,好友参廖和尚同行,路过浔阳,遂同游庐山,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时。 我们看景就是景,苏轼看景悟道理。庐山逶迤绵延,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从远处和近处各不同的方位所看到的山色和气概完全不相同。苏轼深刻浅出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把一件事看清楚拎明白,就得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9ab04fa0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