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小学三年级为起始学年的全新课程。旨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 学素养是一个多元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探索与科学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数据;能否大胆想象善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如何评价一节科学课的成功与否呢?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科学课堂。一、科学课堂是否关注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上课前,教师都有着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中渗透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课堂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到自己身上。如,学生分小组活动时,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小组学习的进程出现差异,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的想法可能就是:哎呀,超出我的预料了,可能驾驭不了,这会影响后续的教学环节的正常展开。所以往往避重就轻,绕开超出自己课前预料的问题,继续按部就班地照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际上,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想到的是学生在做什么,他们学习得怎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要想办法提供帮助。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学生身上,深入学生的讨论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以便安排后续活动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关注到课堂上那些不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学生,了解他们在干什么,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评价科学课堂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我们应该看教师在上课时,能否为学生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能否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二、科学课堂是否注重了引导 “导”能激活思维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引导。新课程需要更多的精彩的回答从学生嘴里说出。不能回避,经过引导学生也不一定能说出,但是,经过引导和没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思考,哪怕是一分钟也是有效的。这是“引导” 的价值。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直接出示答案,创造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自行去获取知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三、科学课堂学生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的意识。现在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随处可见。但是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如,学生讨论,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都动起嘴来,课堂上一片“嗡嗡”声,十分热闹,但仔细观察一下,学生的嘴都在动,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喊“停”,教室里安静下来。这样的小组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和个人责任这些基本要素完全不具备。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就被抹杀了。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教师还可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团体性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这样小组合作的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四、科学课堂教学任务是否适量 现在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贪多求全,恨不得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 五、科学课堂角色是否转变 新课程表面上是难度降低了,但对教师的来说,实际上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也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那么,这个时候,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只要掌握规律性的、本质的为人师的责任和道理,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永远不用“惧怕”学生。这种角色的变化,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了更专业化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本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只要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就像一个“导演”,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并在“演戏”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化科学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a87b4b360cba1aa911da72.html